创作
活动

AI+电影时代到来,人类该如何坚守影视艺术边界?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5-04-15 10:00
影视制作

在这个春意渐浓的四月,内地影院将迎来两部“久别重逢”的电影。

由《阿甘正传》原班人马打造的《此心安处》是一部承载情怀与艺术野心的电影,阿甘和珍妮时隔三十年的首次银幕重逢。

在《此心安处》中,汤姆·汉克斯将从角色的高中时代一直演到垂垂老矣。拍摄现场安排了两台监视器,一台显示摄像机捕捉的画面,另一台则实时显示汉克斯经过AI加工后不同年龄的样子。在看完拍摄画面后,汉克斯会调整肢体状态,如走路时脚步更轻快,或从沙发上起身时腰背更僵直。

曾在内地斩获24.23亿票房,并成为2015年进口片内地票房冠军的《速度与激情7》,时隔十年将在大银幕重映。作为“速激”系列灵魂人物的保罗·沃克在2013年因车祸去世后,剧组通过其兄弟担任替身+CGI面部替换完成了他在系列第七部中未拍戏份,该片成功的让保罗在银幕上“数字复活”,成为这一技术在电影中实践的里程碑。

这两部电影,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AI技术如何悄然改写电影创作的边界——从让演员“冻龄”,到赋予逝者“重生”,影视工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

技术进化史

“手工特效”到“智能换脸”

在AI技术尚未成熟时,好莱坞已尝试用传统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实现角色减龄或复活。

2008年上映的由大卫·芬奇执导的《返老还童》,布拉德·皮特在片中饰演身体逆衰老的本杰明·巴顿,他的衰老倒序通过多层化妆与CGI结合完成,特效团队需手动追踪皮特面部的600个关键点,每帧渲染耗时90小时,整个工序完成耗时长达两年。

2016年上映的《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作为星战系列的外传,片中不仅通过CGI技术重现了年轻版的莱娅公主,还复活了已故演员彼得·库欣饰演的塔金总督。

遗憾的是,由于莱娅公主的年轻形象是基于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新希望》的胶片扫描数据,原始素材分辨率仅2K还有划痕,导致团队需要用AI算法修复兵补全缺失的侧脸角度,但因数据量不够,最终仅能生成4秒有效镜头。

对于塔金总督的“数字重生”,特效团队通过扫描演员生前参演的32部电影,手动提取了478中表情肌肉运动轨迹,并找来动捕演员模拟其面部抽搐和口音细节。如此繁琐的“手工定制”使其单镜头渲染就要耗时三周,塔金总督出现的全部207个镜头耗资超100万美元。

尽管存在局限,《返老还童》和《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依然为数字减龄和复活等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随着AI的迅猛发展,过去的逐帧雕刻开始被一键生成取代。

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郭帆的团队通过自主研发AI模型,将吴京减龄的单镜头处理效率提升了10倍,仅需少量关键帧即可生成连贯表情,特效成本压缩至好莱坞同类项目的1/5。

《此心安处》采用专注于实时换脸和衰老特效的公司Metaphysic的生成式AI,通过实时分析演员瞳孔反光、皮肤血氧浓度等生物特征,在拍摄现场即时输出不同年龄的面部状态,将后期周期从数月压缩至零。

这种“青春魔镜”技术甚至允许演员即时调整表演,例如汤姆·汉克斯可同时观察68岁本尊与29岁数字形象的表演反馈,实现情感表达的精准迭代。

除此之外,《此心安处》AI技术通过骨骼肌理模拟算法,同步调整演员身形与步态,解决了“数字冻龄”的肢体匹配难题。

倒退数年,《此心安处》根本无法得到立项绿灯。如果没有迅猛发展的AI技术,这部电影可能不得不走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路数,那么仅特效制作成本,就可能是如今整部电影预算(约4500万美元)的两倍,这无疑会让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在2024年《此心安处》开拍时,不同体量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数量接近历史低点。各大影视公司为争夺流媒体用户展开激烈竞争,不惜血本推出新内容的电视内容极盛期(Peak TV)已经过去。

如今,盈利能力和合理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如今AI在影视制作中最被看好的应用范畴,是其在概念构思、视觉特效和动画制作等领域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后期制作工种面临来自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

随之而来的代价就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后期制作工种面临来自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好莱坞最近制定了不少围绕AI使用的劳动保护措施、法条和技术限制,但这些只限于保护演员、编剧和导演。

对于未来AI在影视行业中的展望,不仅局限在换脸技术,AI或将渗透影视全产业链:剧本阶段生成角色虚拟形象,拍摄中实时调整演员年龄,后期一键替换场景与服装等。不仅立足于创作,对于经典电影的“数字修复”,AI可自动补全破损画面,甚至为黑白片上色、为无声片配音等。

颠覆与争议

技术如何重塑行业规则?

去年11月,知名演员、导演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针对AI将如何影响整个影视行业发表看法,这位好莱坞一线明星认为,利用AI技术降低成本,将为影视行业带来新动力,“AI技术将使那些想要制作《心灵捕手》这类电影的人,更容易实现梦想。”

像本·阿弗莱克一样,其他好莱坞高管也对AI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行业逐渐适应电影制作和发行的经济模式,这项技术将成为新的福音。

狮门影业副总裁迈克尔·伯恩斯(Michael Burns)表示,“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在特效和景观制作等领域,利用AI生成节省成本。这些新技术使得一些原本可能无法获得拍摄许可的电影得以立项制作。”

去年9月,狮门影业与位于纽约的AI初创公司Runway达成合作。后者将利用前者的内容训练新的生成式AI模型,未来将其用于协助幕后制作流程。据业内人士透露,根据该项交易,Runway可以访问狮门的部分影视作品,并创建一个专属模型,目标是未来能够参与狮门制作流程,例如故事板制作和视觉特效设计等。

之后不久,Blumhouse制片公司也与元宇宙(Meta)合作,试水AI领域,推出一系列由元宇宙产品Movie Gen协助制作的短片。

AI换脸技术如同一场席卷影视工业的飓风,在带来制作效率革命的同时,也裹挟着技术失控、伦理失序与法律滞后的风险,这场变革正将行业推向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技术失控主要体现在AI换脸技术可能导致的“恐怖谷效应”,即AI技术在追求完美的数字减龄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形象和表情的失真,导致观众观感的极大落差。

比较典型的案例如《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中的莱娅公主,虽然登场仅4秒,依然被指出眼神空洞、表情僵硬。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去年上映的《传说》当中,AI复原的27岁成龙被指“像戴着面具跳舞”。长期从事AI面部模拟和生成技术的专家指出:过度追求拟真会暴露算法缺陷,比如人类眨眼频率(8-12次/分钟)、嘴角微颤等细节仍难完美复刻。如何在技术精度与艺术留白间平衡,成为创作者的新课题。

与其他正在应用这项技术的行业一样,利用AI削减成本,对于好莱坞影视公司而言,是无法拒绝的诱惑。然而,美国编剧工会(WGA)和美国演员工会(SAG)通过2023年的大罢工,迫使影视公司签下新的劳动协议,为其成员争取到了一些保护。

在编剧领域,AI并非完全被禁止使用,但新协议对如何获得署名权和被使用的方式做出严格限制,以确保不影响编剧的报酬和署名权。再加上美国知识产权法中禁止AI生成材料的版权性条款,有效约束了以该技术牟利的可行性。一些工作室禁止在编剧室使用AI,并要求编剧签署真实性保证书,以证明剧本是他们自己创作的。

演员工会方面,新劳动协议要求在使用AI创建演员的数字克隆版本时,必须征求本人同意。

比如,《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Furiosa: A Mad Max Saga)和《异形:夺命舰》(Alien: Romulus)两部电影都使用了上文提及的Metaphysic技术,将前作的经典角色在新片中“复活”,像这种情况,制作方必须取得相关演员的同意,并支付一定费用。

如果未签署劳动协议的工作室绕过演员,未经许可便将其形象加入制作,很可能会因侵犯形象商用权而被起诉。

与编剧和演员不同,某些行业从业者尚未获得相同的保护措施。今年1月,动画工会(Animation Guild)与美国影视制作人联盟(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达成新合同后,两名谈判委员会成员敦促工会成员反对新合同中的若干条款,原因是合同中缺乏涉及AI的保护措施。

AI已经进入影视前期制作流程的多个部分,包括故事板制作、角色塑造、概念及背景设计。与此同时,负责后期制作环节的从业者面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视效工作室并未工会化,而且大部分工作本来就已经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如新西兰的Weta FX工作室、英国的DNEG视觉特效公司和MPC视效制作公司,其关键原因是,将项目外包给海外后期工作室,可以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

好莱坞影视公司的高管之所以将视觉特效视为可以重点采用AI的领域,主要是因为这项工作极为烦琐,且耗时巨大。高质量的视觉特效需要较长的前期准备时间和大量资金,以一部每秒24帧拍摄的2小时电影为例,有近20万个画面,工作人员通常需要对每一帧进行后期处理,更不用说还要进行运动、光线和颜色的匹配调整。

国内方面,华纳兄弟影业在演员合约中新增“数字形象库”条款,要求签约者授权扫描360度面部数据。但演员工会对此发起抗议,认为此举将演员降级为“数据包”,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每次使用数字分身需单独协商并支付额外报酬。

为了应对新的技术环境,中国《民法典》第1019条新增了“深度伪造侵权”条款,明确AI换脸需取得“面部生物特征与动态表情”双重授权。在2023年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AI生成内容需添加不可见水印,这些新条例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都对在AI时代的个人肖像权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

正如《此心安处》所隐喻的:技术终须服务于人性,而非凌驾于其上。当银幕上的汤姆·汉克斯跨越百年时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算法的胜利,更是电影人对艺术本质的坚守——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