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从自然观光到深度体验:探索山地旅游的发展新方向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4-11-28 10:07
城市光网

山地旅游是以山地环境为载体的旅游活动,它以山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针对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产品,组织旅游活动。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3.45%,山地型旅游资源占比均为各自类型总数的50%以上。

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5A级山岳型景区86家,占我国5A级景区的28.47%,据《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报告(2023版)》显示,我国山地旅游的抗压能力和恢复能力显著领先于旅游业整体情况,2023年国际山地游客不少于2.53亿人次。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宽后,我国山地旅游人次数增长至历史最高水平,仅2023年上半年山地旅游人次同比增长率为128.53%,消费同比增长率216.31%,引领全国旅游业的恢复发展。

01

为何众多人热衷于山地旅游?

在既往研究中,山岳型景区并不局限于自然风景名胜区的范畴,更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意义,形成了独特的人山关系。

从消费者层面上看,山地旅游体验会给人积极的情感。人们普遍意识到山地探险会给人带来身体的兴奋,这种兴奋来或来自旅游者跨越“舒适区”登上山顶的成就感,或来自达到内心他者对自我的认同,抑或来自内心深处对“山顶崇拜”实现的满足。

从社会需求层面上看,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由山地旅游衍生出的山地户外运动成为不少年轻人假期游玩的主要选择,例如登山、徒步、骑行、滑雪、滑翔、热气球、探险等,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大自然给予的感官刺激。

图片

(图片来源:丽江融媒)

从文化导向层面上看,山地文化资源是核心吸引力。我国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市场比拼,既是山形山貌的自然资源比拼,也是在地文化内核的竞争。在目前的山地特色文化中,主要有两类文化类型分别是宗教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如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四大道教名山: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和齐云山。而少数民族文化与山地之间的关系则是互相影响和成就的,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居住在山区的居民形成了当地特色的饮食、语言、建筑、服饰等文化习俗,在长时间的积淀下,少数民族文化与山川气质相融合,如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族人民的神山;吉林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和圣山。

02

山地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头部山岳景区占绝对优势。在2023年全国旅游景区品牌影响力—秀美山川类人气口碑Top50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泰山、黄山、武功山、华山、老君山、五台山、峨眉山、长白山、崂山、普陀山。我国山川众多,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头部旅游景区活跃度较高。

2024年国庆期间,泰山旅游人次超40万人,其中泰山索道共接待游客36.24万人次,实现收入3484.40万元;黄山旅游接待人次数12.24万人次,同比增长12.85%,旅游总收入为63.53亿元,同比增长13.27%;萍乡武功山作为新锐网红,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山岳景区。“武功山全是特种兵”“特种兵集结夜爬武功山”等夜爬话题在各大平台享有热度,国庆期间,景区门票、索道票收入创同期历史新高,旅游收入达1亿元人民币。

图片

(图片来源:萍乡武功山发布)

景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随着前几年张家界玻璃栈道的爆火,众多景区开始跟风建设玻璃栈道、玻璃桥、灯光秀等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差异性。文创产品同质化也较严重,常见的旅游产品如旅游勋章、纪念币、明信片、旅游相关用品等,创新力度欠缺。在人文景观上同样缺乏新意,寺庙、书院、古迹等文化元素在多个景区中重复出现。

图片

(图片来源:张家界七星山)

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复游率较低。受山川地理区位影响,我国山地旅游季节性特征明显,在冬季各大景区的门票收入下滑,同时与景区相关联的客栈、餐饮店也纷纷在淡季歇业。此外,大多数景区的收入主要依赖于门票或者索道收费,且收费价格较高,在旺季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也制约着景区的发展,让游客感觉性价比不高。除了爬山这一项运动之外,大部分山岳景区无其他旅游服务和产品提供,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导致游客体验不佳,缺乏再次游玩的动力。

03

如何做好山地旅游规划

山地旅游作为一种亲近自然、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旅游形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要实现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广泛的吸引力,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要注重加强景区内部交通设施建设,拓宽山地旅游新方式,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拓宽山地旅游新方式

案例一:湖南郴州莽山升级“乐游模式”

莽山五指峰景区在规划建设中,秉持着让乘坐轮椅的游客也能尽享无碍畅游的理念,精心铺设了绝大多数路段为平坦顺畅的游览步道。通过修建索道、电梯、扶梯、提升机及爬楼机等现代化设施,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景区建设中,有效串联起不同海拔的游步道,构建起一条全方位的无障碍游览环线。

此举不仅颠覆了传统跋山涉水所带来的“苦旅”印象,转而升级为一种边走边赏的“乐游”体验,更旨在引领游客迈向一种更高境界的游览方式——在爱山乐水间悠然自得地“畅游”,实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图片

(图片来源: 莽山五指峰景区公众号)

案例二: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针对不同季节和人群开展山地旅游项目

班夫国家公园根据气候条件不同,制定了适合不同季节和人群的山地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乘坐豪华巴士或火车在公园内观光,可以在公园的湖内泛舟观光,可以选择长短不同的徒步健行以及滑雪、滑冰等,还有冠军级别的高尔夫球场以及丰富多彩的室内旅游活动可供选择。

图片

(图片来源:班夫公众号)

拓宽旅游发展格局,实现山上和山下双互动

案例一:九华山景区建造立体停车场,实现智能化停车服务

在2022年底,九华山风景区投资3.5亿元对核心景区的九处封闭式停车场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安装了视频卡口系统、智能红绿灯调控装置以及违停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在景区各个关键路口增设了多级诱导显示屏,这些屏幕实时显示停车场的方位信息及剩余车位数量,为车主提供了直观且便捷的停车导航服务,大幅提升了游客的停车体验。

图片

(图片来源:池州新闻)

案例二:南岳衡山下的“南岳里”创新山下消费新业态

“南岳里”是国内首个以“庙会民俗”为主题的美食文旅综合体,占地80亩,总投资额达到1.3亿元,为金月湖景区的核心亮点。“南岳里”集特色小吃、高端餐饮、精品民宿、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和水上游览于一体,是融合了“旅游+休闲+餐饮+文创+演艺”等多样元素的体验地。

图片

(图片来源:南岳衡山旅游网)

围绕世界级文旅景区建设,打造唯一性在地文化资本

案例一:武夷山挖掘茶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

2019年武夷山风景区推出《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这是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后创作的第五个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以世界双文化遗产胜地武夷山为地域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茶文化及民俗融于一体。每年吸引60万人次观看,增加了游客对当地山水茶文化的认知,带动了剧场周边的夜经济消费链。

图片

(图片来源:印象大红袍公众号)

案例二:瑞士阿尔卑斯山升级高山冰雪文化体验

早在19世纪,滑雪就在该地区迅速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尔卑斯山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滑雪胜地,吸引了无数滑雪爱好者前来体验。此外,景区还围绕冰雪文化,开发出全景观列车、高山滑雪场圣莫里茨、高山温泉、酒吧、冰川地质博物馆、金棕榈快车、“世界上最慢的快车”冰川快车等。

图片

(图片来源:瑞士国家旅游局)

图片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关注
已关注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