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文旅重点!
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是了解和掌握当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年度各地文旅工作的集中展示。31个省份的“两会”日前相继召开,巅峰智业从已公布的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梳理出今年的文旅重点方向。
北京
·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兴盛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中轴线文化阐释与国际传播,创建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制定北京长城保护条例,建成开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启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前期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办好北京国际非遗周。
· 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演艺之都建设,加快打造王府井、天桥等演艺集聚区和特色演艺群落,擦亮“大戏看北京”“北京大视听”等文化名片,举办更多演唱演出活动,大力发展演艺经济。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影视+旅游”等多元融合业态,新增100条“漫步北京”旅游线路。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优化博物馆等场所预约机制,加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促进文创园区差异化集约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开展各类阅读活动3万场。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
·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区镇统筹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努力让农民生活更殷实。
· 加快南中轴地区蝶变升级,规划建设大红门博物馆群一期、京南文化旅游度假区。
天津
· 创成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巩固368个经济薄弱村扶持成效,试点探索、分类建立城乡产业、文化、消费等结对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 深度挖掘乡村空间生态价值,再推出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 做活文旅体融合文章。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建筑和工业遗存保护活化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质焕新,推进长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加强与行业商协会、头部企业等深度合作,开发一批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文旅产品,办好四季主题系列活动,实施“引客入津”行动和“天津礼物”计划。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展览演出,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津派文化精品创作计划,办好天津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争创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活动,建设主题体育公园,办好全国柔道锦标赛、天津马拉松等赛事。
· 深化港城融合,完善港城空间功能布局,拓展海洋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丰富邮轮和临海旅游产品,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河北
· 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促进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扩大家政服务、康养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消费,打造商旅文体健等多业态融合消费新场景。
· 推进“净菜进京”,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
·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让城乡更有特色、更加宜居、更具魅力。
· 创新举办省旅发大会,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和长城、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攻坚行动,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山西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全域、全季、全龄设计开发,完善旅游供给体系。
持续打造3个热点门户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旅游名城名县名镇。
提升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交旅融合功能,有机串联531处国保单位和976个景区景点。
开发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旅游产品,丰富研学、自驾、康养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的业态,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推动文旅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促进文旅、文博、文创、文艺联动,构建大文旅格局。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深化重点景区、重点企业改革,做强省属文化、旅游企业。健全文旅云平台功能,凝练三晋文化IP,优化匠心古建等精品线路。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博物院新馆、古建筑博物馆。
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借助《黑神话:悟空》开发相关产品和业态,打造文创爆品。
发展演艺经济。提升便利度、满意度、美誉度,叫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中高端接待能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加强服务质量评价和市场监管,改善游客体验。
强化宣介和营销合作,讲好山西故事,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沿海和境外客源市场。
· 一体推动兴业、强县、富民,每个县发展1—2个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 发展乡村旅游,加强非遗民俗活化利用,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
· 建设一批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特色乡村驿站。
·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完善文艺院团发展机制,扶持激励原创文学,打造新时代三晋力作。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建设公共文化云、文化专网。精心办好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做好科普工作。
· 新建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用心尽力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父老乡亲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内蒙古
· 在基础设施项目上,要围绕人口和经济布局,规划建设一批产业路、旅游路、园区路、便民路,加快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水利网、电力网、电信网建设,确保基础设施投资超过3000亿元。
· 各地都要下功夫吸引周边地区更多人来我区旅游消费,享受我们的服务、购买我们的产品,既打卡又刷卡。
· 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把文旅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北疆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演艺、会展、商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旅强区。
北疆文化蕴含着内蒙古的历史人文之美、风景风情之美,要持续开展“北疆文化神州行”活动,支持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到全国乃至国外展演,广泛宣传好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充分展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文物古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严格落实工程建设文物前置审查制度,加大考古研究力度,推动红山文化联合申遗,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贡献。文艺作品是北疆文化最生动的载体,要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重点文艺项目和精品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充分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冲击更多国内外大奖。现在文博热、非遗潮成为新时尚,要顺应这种趋势,在大型节庆、各类展陈、文旅活动中嵌入北疆文化元素和标识,加强创意设计和科技赋能,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打卡地”。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把草原森林、沙漠戈壁、河湖湿地等好地方宣传好,把“长城内外是故乡”、“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好故事呈现好,做强品牌、做精业态,吸引更多人来到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力争游客数量突破3亿人次。旅游的魅力在于体验感强、玩得开心,要升级打造旅游“四地”IP,擦亮叫响畅游“四季”名片,做优做精现代草原发现之旅、金色沙漠穿越之旅、冰雪世界童话之旅等旅游线路,把呼和浩特演唱会和跨年夜、阿拉善英雄会、呼伦贝尔冬季英雄会、乌兰察布之夜、鄂尔多斯“草原村排”等品牌越做越响亮。特别是精心谋划“自驾大草原、旅居内蒙古”活动,打造中国最美边疆路331,把沿途的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让自驾和旅居成为内蒙古的文旅新亮点。加快创建包头历史文化名城、兴安盟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巴丹吉林世界级旅游景区、乌拉盖九曲湾5A级景区,支持老牛湾黄河大峡谷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冰雪经济是万亿级新赛道,要一体推进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全业态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表演性、竞技性冰雪运动。精心举办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世界杯和全国自由式滑雪、短道速滑锦标赛等冰雪赛事,办好中国冷极马拉松、全国曲棍球锦标赛、全区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锡林郭勒马超联赛等特色赛事,让更多的人跟着赛事来旅行。
· 低空经济要抓住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低空多元应用三个关键领域,筹建内蒙古低空经济研究院,加快建设低空飞行器试飞测试基地,梳理发布低空装备产业链招商图谱,推动内蒙古电力航检中心、民用无人机考试中心、中国融通无人机物流调度中心等项目落地,示范推广低空+物流、文旅、应急、环保等应用场景,以呼和浩特航天开发区为牵引,培育呼包鄂低空经济发展圈,打造赤通锡低空应用集聚区和乌阿海满、乌兰察布低空旅游集聚区。
辽宁
· 用好过境免签政策,优化外籍人士来辽便利化服务,拓展加密国际航班航线。加强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拓展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体育等领域合作。
· 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培育文体旅龙头企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做强做优冰雪温泉、海洋海岛、红色研学等特色旅游。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支持各地承办举办品牌赛事,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扎实筹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高质量发展冰雪经济,壮大冰雪装备产业,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鼓励景区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房车露营、邮轮游艇、低空飞行、电子竞技等新业态。让“山海有情·天辽地宁”更加亲和、更有内涵、更具魅力,让更多宾客畅游辽宁、品味辽宁、爱上辽宁。
· 支持辽西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文化走廊。
·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传承发展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加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系统性保护和宣传阐释。推进义县奉国寺、北镇医巫闾山、兴城古城、盖州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支持大连、朝阳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公共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繁荣文化创作,用优秀文艺作品讲出辽沈大地的无限美好、讲好奋斗不息的辽宁故事。
吉林
· 持续打造旅游万亿级产业。坚持四季联动、全域发展,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出游总花费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突出项目引领。聚焦景区运营、康养度假、冰雪装备,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标志性项目。实现G331吉林段全线贯通,边境游突破500万人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建设。突出服务提质。以冰雪和避暑“双品牌”为引领,促进景区景点全链条升级。发展文化游、红色游、乡村游、边境游,拓展业态、丰富体验,完善交通、住宿、医疗等配套设施,推动景区承载能力和便利化建设,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突出发展冰雪经济。开展景区、度假区质量提升行动,打造雪地越野等新业态,支持更多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建1处大型滑雪度假中心。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壮大冰雪装备产业规模。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课堂。加强冰雪文化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冰雪丝路”创新先导区建设。实现新雪季接待游客人次、出游总花费增速均达到20%以上。
· 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展“互贸+电商、互贸+旅游”等业态。
黑龙江
· 有效激发潜能增消费。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强化餐饮、摊市等基础型消费,发展文化、娱乐等改善型消费,扩大数字、养老、托育等服务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店、首展等首发经济,重点发展中医康养、智慧养老等银发经济,挖掘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冰雪消费潜力。发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示范引领作用,丰富消费业态,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
· 推动特色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巩固拓展清凉避暑和冰雪旅游良好发展态势,做好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大文章,构建特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加快建设冰雪经济引领区。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加快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总部基地、冰雪装备产业园、数字冰雪体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强冰雪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水平冰雪体育、冰雪艺术赛事,持续办好“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加强场馆赛后综合利用,扩大亚冬会溢出效应。
· 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持续开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推出更多好线路、好产品、好活动,办好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实施A级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推进100个以上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体旅融合、数旅融合,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开发生态康养、自驾露营等“特新精优”旅游产品。举办中俄地方文化艺术季,打造中俄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区。
· 持续优化文旅服务。加强旅游市场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强化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旅行社和导游信用评价管理,推动旅游服务提质升级。用好“先行赔付”等制度,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交通“快进慢游”体系建设,提升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服务,增开省内串飞航线,加快建设“醉美龙江331边防路”等旅游公路。发挥哈尔滨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作用,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
·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年,坚持“兴产业、强企业、壮财源、惠民生”,因地制宜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边贸旺县,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县增至35个。
上海
· 深化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出台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政策,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运服务、文化等领域形成更大突破。
· 推进首批15个“沪派江南”风貌保护传承试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成为市民的诗意田园。
· 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行动,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推进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打造以国货潮牌为引领的消费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推动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等落地,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构建国际友好型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拓展文旅资源海外推广网络。持续扩建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加强文旅元宇宙场景建设。实施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一批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古镇旅游、赛事旅游等示范试点和精品线路。
彰显城市精神品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挖掘时尚文化潜力,加强革命旧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保护利用。深入开展文明风尚行动、“中国航天日”、校园科普等主题实践活动,打造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空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加强文史参事、决策咨询、档案等工作。
· 加强高品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加快建设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工业博物馆,建成上海文学馆,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完善文艺创作激励引导、原创扶持、项目孵化等政策。深入实施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网络文化、创意设计、超高清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健全“文化出海”政策体系,助力更多文创企业、文化机构到世界舞台展示上海文化风采。
·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成13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推动4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共享,提升改造内环高架路沿线景观灯光,设置优化3000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建成100个“美丽街区”。加强违法建筑、“马路拉链”等整治。推进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交通多网融合。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实施18个小区、道路积水点改造。
江苏
· 加快北沿江、盐泰锡常宜、通苏嘉甬高铁和宁淮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等。
· 久久为功提升文化影响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 广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深化诚信江苏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优质文化服务供给。高质量建设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强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积极保护与创新利用,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深入人心的精品力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深入推进“双千计划”“电影惠民”,创新开展“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让更加丰富、更接地气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 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数字艺术、数字文娱等新产业。启动产业政策引领、发展空间拓展、融合业态创新等六大行动,深化“两廊两带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发展旅游专列、邮轮游艇、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新业态,开辟太湖水上特色旅游客运航线,进一步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推介力度,优化境外游客入境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入境旅游加快恢复发展。
浙江
· 拓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壮大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会展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提升商圈经济、夜间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打造更多精品项目、爆款IP。扩大生活性服务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挖掘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基础型消费,激发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教育体育等改善型消费。推动入境游加快复苏,优化实施口岸签证、过境免签、邮轮入境免签等措施,全面提升境外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便利度。
· 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利用,推进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传承和发展宋韵文化、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黄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西湖、良渚、大运河等世界遗产保护,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不断擦亮“浙产好剧”“浙里大戏”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戏曲繁荣发展。支持优秀文化走出去,推动国潮精品、影视出版、文创动漫等优质产品出海。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优化农村文化礼堂功能。高水平建设体育强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加快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建设,提升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平台能级,发展“文化+科技”“文化+数字”“大视听+旅游”“交通+旅游”等新模式,打造更多文旅“爆款”产品,培育千万级核心景区30个以上,推动文旅产业增加值增长6%。
· 持续打造“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品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美在浙江”培塑行动,持续擦亮“最美浙江人”品牌。开展文明实践,实施公众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深化书香浙江建设。
安徽
· 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行省级林业碳票制度,加快全省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优化升级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体系。
·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创新,开展淮河流域先秦文化考证和研究,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推进《安徽文库》编纂出版等工程。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创新发展黄梅戏文化,支持安庆市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名城。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安徽百戏城、省文化馆新馆和非遗展示馆,建设公共文化空间600个。实施文学强基、舞台艺术提质、影视振兴、网络文艺创优、百花竞秀等行动,推出更多体现徽风皖韵的精品力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主力军。加强传统工艺技艺保护传承利用,促进文房四宝等历史经典产业振兴。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沉浸式数字影视基地等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健全竞技体育从娃娃抓起的有效机制。
·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力争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全覆盖。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办好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安徽。
·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强区域联动,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医疗康养、体育赛事等产业。推进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游、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游等产品开发,启动建设皖北旅游大环线示范段。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加快建设靓丽多彩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实施“百景提升”行动,加强精品线路设计和营销,完成重点景区导游词专业化、标准化升级工程。加快文旅业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与科技、工业、农业、商务等跨界融合,积极发展丰富多彩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发展智慧旅游,完善全球营销体系,持续增强安徽文旅产业影响力感召力。
福建
· 壮大文化旅游业,做足“文旅+百业”文章,大力发展演艺经济、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乡村原产地研学等业态,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用好过境免签新政策,办好海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培育建设武夷山、鼓浪屿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持续建设山海1号风景道、联通世遗廊道,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来福建体验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感受海的壮阔、天的碧澄。
· 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福州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莆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支持武夷新区建设、加快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
· 打造情感交融的第一家园,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加强闽台历史文化研究宣传,深入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依法保护利用闽台关系档案,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妈祖文化中心、两岸流行文化中心。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交会等品牌活动,加强教育、司法、卫生、科技、体育、文旅等领域交流,鼓励青少年、“首来族”等台湾基层民众来福建,持续拉紧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纽带,带动更多台湾同胞以融合发展为共同愿景,常来常往更亲近。
· 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 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凝练新时代福建精神特质,更好地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扬新风正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之花开遍八闽大地。创文艺精品,实施新时代“闽派”文艺精品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讴歌人民创造的文艺作品。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促文化惠民,探索广电视听节目共享长效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建设一批乡村戏台、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优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延时错时开放服务,让文化热度在基层、修养在人心。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心呵护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推进福建革命军事馆建设,讲好福建党史故事、革命先辈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程,建好2个国家级、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开展“闽学”研究,提高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等影响力。传承簪花、剪纸、木偶戏等民间技艺,大力扶持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地方剧种传承发展。支持“建阳建本雕版印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与非遗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考亭论坛等活动。实施文物保护“强基”工程,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巩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成果,健全文物长效保护机制。推进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城村汉城遗址等考古研究,支持昙石山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厦门、泰宁、建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万里茶道、三坊七巷、船政文化史迹、嘉庚教育遗产、关圣文化史迹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强化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
江西
· 实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行动,积极参与国家旅游风景道工程建设,推进“云游江西”数字文旅一体化平台建设,争取扩大过境免签停留活动区域范围,大力实施“乐游江西”“Discover Jiangxi”文旅推广计划和“引客入赣”工程,强化“旅游诚信省”建设,让“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叫好又叫座。
· 推进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强化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开展乡村古树园和“百村千树”乡村绿化美化项目建设。
· 支持上饶打造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区、鹰潭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景德镇建好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提高赣东北城市群开放合作水平。
· 繁荣发展赣鄱文化。实施赣鄱文明考古探源工程,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转化利用。深入实施文艺创作“四名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加快补齐基层“三馆一中心”设施短板,建好用好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和省博物馆“故宫厅”落地。加强非物质文化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打造一批“非遗国潮”。加快推进葡萄牙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布局一批海外文旅推广中心。举全省之力支持景德镇申遗,让无与伦比的江西陶瓷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光彩夺目。
山东
· 创新推出特色旅游专列,激活“文旅+交通”消费新业态。
·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新打造一批新场景、新业态。
· 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上下功夫、求实效。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 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和城市文明建设工程。支持文化社区、科普社区建设,抓好移风易俗。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建设“书香山东”,新建城市艺术综合体、城乡书房等300个以上。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孔繁森精神,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山东展示体验带。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省市县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做强数字智能文化服务平台。做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省相关活动。
·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加强儒家文化、齐文化等系统阐释。实施“中华文明探源”“海岱考古”等项目。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新建5处省级以上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建好“齐鲁文化大模型”,推进一批文化展示体验项目。支持网络视听等文化产业发展。做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强化国际传播,讲好山东故事、中国故事。
· 深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泰山、“三孔”争创世界级旅游景区,新增4A级以上景区10家。抓好烟台崆峒胜境、墨子鲁班古代科技文化展览馆、泰山博物院等重点项目。实施文化研学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擦亮“沿着黄河遇见海”品牌,打造国际著名滨海旅游带。创新开展“跟着孔子研学游”等文旅体验活动。激发冰雪经济活力,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探索“知名景区+工业旅游”结对模式。加快文化体验廊道和千里滨海、鲁风运河、红色沂蒙、黄河入海、长城寻迹、齐鲁天路等旅游公路建设,创新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旅融合模式。支持威海争创国际康养旅游试验区。建好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办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用好入境免签和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叫响“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让更多海内外游客畅游齐鲁、乐享山东。
河南
· 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 提升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联动信阳、驻马店构建豫南绿色产业体系。
· 建强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智能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沉浸演艺等文旅产业创新升级,联动济源、三门峡加快豫西转型发展。
· 塑造文旅文创新品牌。提升黄帝故里、老家河南、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IP影响力,增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效应。加快建设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施隋唐洛阳城等重点项目,支持郑州、开封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开展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拓展文博研学、休闲康养、数字演艺等文旅新业态,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深入实施“引客入豫”行动,开展“四季河南”等特色文旅活动,打造“孔子周游列国”等精品旅游线路,让海内外游客在中原大地畅享山水盛景、品悟人文神韵。
· 彰显文化遗产新魅力。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推动双槐树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加快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建成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封悬河文化展示馆。推动二里头遗址、万里茶道河南段申遗。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加强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实施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工程,开发数字大遗址等文旅产品,让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 扩大文化服务新供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实施文化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激励文艺工作者出精品、攀高峰。举办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扩容提质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办好老年大学。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组织“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叫响《梨园春》等知名品牌,推动豫剧振兴发展,创新办好民间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汲取营养、悦享生活。
湖北
· 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着力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 充分发挥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多的优势,大力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荆楚文脉赓续工程,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长江博物馆、天门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加快“万里茶道”、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深度挖掘历史街区时代价值,支持黄石、孝感、恩施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
·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擦亮“文学鄂军”、“书香荆楚”、戏曲“大码头”等特色品牌。建设城市书房、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新空间,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申办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
· 培育万亿级文旅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投资、挖掘文旅消费潜力、提升文旅服务供给,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投资的重点、消费的热点和服务的亮点。精心打造“神农架—武当山—三峡”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和100家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荆楚文旅名县、湖北旅游名镇。积极拓展“旅游+”“+旅游”,促进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商旅融合、城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推动文旅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知音湖北”文旅品牌,精心办好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长江文化艺术季等重大节会,吸引五洲游客聚湖北,促进荆楚文化走世界。
湖南
· 壮大新型消费,推动康养、绿色、文旅等消费扩量提质,加大高质量体育赛事、文化演出供给,支持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有“烟火气、湖南味、国际范”的消费新场景。
· 壮大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深化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深入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优化重大文化科技创新机制。推进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音视频内容和装备、数字文博等产业加速向湖南集聚。发展壮大数智出版、数字演艺等文化业态,打造湖南动漫游戏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力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旅游与演艺、会展等融合发展。推进湖南博物院、湖南烈士公园“馆园融合”。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片区。深化“游客满意在湖南”行动,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度,支持张家界打造入境旅游标杆城市,办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 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持续实施湖湘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湖南文化走向世界”计划。建设国际传播重点基地,做强芒果TV国际App和非洲“金芒果”电视频道。
广东
·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体育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释放文化的魅力、旅游的活力、体育的张力。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革命传统,用好红色资源,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以“两端一云”建设为牵引,带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广东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岭南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拓展对外传播工程,健全“文化出海”政策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参事文史、地方志等工作。
· 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引进培育一批文艺名家,推出更多反映时代之变、广东之进、人民之呼的文艺精品。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微更新和文化空间嵌入式服务,用好“文化广东”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施超高清电视先锋行动计划,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超高清全链条优化升级。办好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推进网络微短剧规范化、精品化、产业化。发展数字创意、工艺美术、影视出版、文化制造、游戏潮玩等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更多文化龙头企业。
·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潮州古城”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制定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强化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保护传承岭南园林文化和技艺。建成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粤剧文化中心。强化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擦亮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断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
· 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南部滨海旅游带、北部康养休闲旅游带专项规划。实施文旅投资“三个一百”计划,推进100项在建重大项目、100项重点招商项目,省级财政五年统筹投入100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国家5A级景区创建,推动清远长隆首期项目建成运营,支持韶关丹霞山、江门开平碉楼—赤坎古镇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旅游与乡村、工业、民族、康养、赛事、演艺等领域的结合文章,打造更多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壮大乡村酒店、智慧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规划建设广东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汕头规划建设大型主题公园。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境外人士来粤通关、支付、居住等便利措施,吸引八方来客到广东旅游度假,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 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超4000公里,其中实现县道四级公路提升三级公路超1200公里,增加超350个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提升县域副中心、中心镇、典型镇以及产业旅游资源等节点的通达水平。
广西
· 激实施文旅经济“融百业超万亿”行动,推进20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文旅重大项目。
· 加快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
· 积极发展赛事、康养旅居、邮轮、演艺、研学等旅游新增长点。
· 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整合开发左右江红色旅游资源。
· 推动边境旅游升级发展。
·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实施好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抓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办好中国—东盟视听周。推进全国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备战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海南
· 大力提振消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旅游项目,开工三亚国际邮轮港,推进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驿站及周边配套建设,积极创建高A级旅游景区,培育热带滨海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清凉海岛”名片,把旅游淡季做热做旺。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健全完善旅游业监管、应急处置机制,推动旅游市场价格公开透明,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海南”行动,大力塑造海南国际化旅游服务品牌。设立一批海外旅游推广办事处和海外“阳光海南”旅游门店,大幅提升入境游客人数,接待国内外游客1亿人次以上。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支持打造海口“国际演艺之都”、三亚“亚太游艇之都”、文昌“航天旅游之都”、乐城“医疗旅游之都”,开展招会招展招赛招演行动,加快推进文体旅商展联动,培育特色消费文化,繁荣夜间经济,打造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场景。
· 出台省级层面支持城市更新政策措施,重点推进片区类更新改造项目和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提升类项目。
· 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开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继续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持续办好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组织策划一批自贸港封关运作主题重大文体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博鳌乐城新引进特许药械产品40种,接待医疗旅游50万人次。
· 扩大国际预科、研学旅游、技能培训、语言培训等非学历教育规模。
· 打造1-2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乡村旅游产品。认定省级共享农庄5家。
重庆
· 做强做优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休闲功能,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
· 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协同发展文旅、特色制造和外贸加工业,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快推进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互促,引导区县因地制宜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 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在传承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上开创新局面。
·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策划一批“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持续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推广“畅游巴蜀”、旅游专列、“旅游一卡通”,创建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均突破1450亿元。焕新升级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高品质文旅景观带,培育一批国家级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沉浸式体验场景。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升过境免签、口岸通关、支付服务等便利化水平,加强市场监管和安全保障。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开展“向世界讲述重庆”推广活动,提升重庆文旅影响力。
·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等传承研究转化,举办2025长江文明论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川渝石窟寺遗址公园等项目,新开工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项目,创建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完成文物“四普”实地调查。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发展智慧广电、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业态,办好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第七届中阿广电合作论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等项目,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创新全民阅读活动服务供给。迭代升级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实施重庆城市形象对外推广计划,做优“机遇中国·品牌重庆”等国际传播品牌项目。
四川
· 实施“消费+”行动,促进“农商文旅体教康”融合发展,打造“蜀里安逸”消费品牌体系,办好熊猫消费节、糖酒会等系列活动。
· 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单方面免签政策,扩大入境游规模。
·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更多游客走进天府之国,体验文化味与自然美、国际范与烟火气、快节奏与慢生活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头回客”和“回头客”,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美好生活体验地。
· 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发展牦牛、高原蔬菜、特色水果等高原特色产业,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瞄准主导产业集中发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支持重点县(市)打造市域副中心。
·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力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和演艺项目,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完善博物馆、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加强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支持免费、延时开放,促进全民阅读。办好金熊猫奖、中国艺术节和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推动全民健身,加快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举办乒乓球混合团体世界杯、成都网球公开赛等赛事活动,争取更多世界级、国家级重大单项体育赛事落地四川。
贵州
· 改造升级一批商圈、商业步行街、夜间消费集聚区,在重点旅游景区及周边布局建设特色美食街区。
· 持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效。围绕“三大要素”,深入实施“四大行动”,持续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均增长8%以上,接待省外、境外、过夜游客占比和游客人均花费稳步提升。推动旅游业态提质升级。强化规划引领,系统性提升“黄小西吃晚饭”景区品质,支持西江千户苗寨、遵义会议会址、中国天眼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景区,推动文旅、农旅、体旅、桥旅等融合发展。加快“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更大力度推进“四个一批”,打造10家优质酱酒体验店,提升21个酒旅融合景区运营水平,建设5条美酒美食街区。拓展“支支串飞”精品线路,扩大“小车小团”车辆规模。加大涉旅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规上(限上)涉旅企业100家以上,引进涉旅头部企业5家以上。支持贵旅集团做大做强。盘活旅游存量项目40个左右。大力引进专业化文旅项目运营管理团队。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增加“一场三站”到重点景区客运直达线路,改造提升步道、索道、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畅通重点景区内部“微循环”,提档升级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大力开展住宿业、餐饮业服务品质提升行动,新增五星级饭店5家、培育四星级标准饭店40家,新增民宿经营主体1500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培育一批标准化、连锁化精品“黔菜”,推动农家乐、小饭店等规范发展。推动旅游商品提档升级,培育一批“贵系列”品牌精品,开发一批民族民间工艺品,打造6条旅游休闲街区,更好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文旅数智化创新工程和文旅行业大模型建设,加快省旅游数智互联平台、“AI游贵州”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等活动,大力整治游客反映突出问题,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实施系列旅游优惠活动,巩固拓展国内重点客源市场。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持续开拓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国际旅游市场。创新旅游宣传推介方式,发挥好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作用,吸引网民踊跃参与,提升贵州旅游的辨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旅居产业发展。制定旅居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避暑旅居、康养旅居、森林旅居、温泉旅居等业态,建成一批旅居示范项目,加快提升旅游业层次和水平。
·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更多游客走进天府之国,体验文化味与自然美、国际范与烟火气、快节奏与慢生活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头回客”和“回头客”,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美好生活体验地。
· 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发展牦牛、高原蔬菜、特色水果等高原特色产业,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瞄准主导产业集中发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支持重点县(市)打造市域副中心。
·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力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和演艺项目,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完善博物馆、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加强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支持免费、延时开放,促进全民阅读。办好金熊猫奖、中国艺术节和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推动全民健身,加快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举办乒乓球混合团体世界杯、成都网球公开赛等赛事活动,争取更多世界级、国家级重大单项体育赛事落地四川。
·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健全“四大文化工程”推进机制。扎实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快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申遗。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办好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加大“三大球”推广普及力度,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积极备战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全国残运会,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强与国际和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交流交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深化我国宗教中国化贵州实践,全面巩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云南
·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口岸强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创业互促共进。
· 推动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持续开展旅游服务创优提质和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培育壮大旅游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跨境旅游、全域旅游,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做实打响“旅居云南”新品牌、力争旅居人数达600万,加快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培育具有云南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
· 建成34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
· 纵深推进文化兴滇。办好“中华文化边疆行”系列活动,完成惠民演出1万场以上,推出更多具有云南元素的文艺精品。加快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项目建设。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扶持。推动滇缅公路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出版云南英烈大典,推进云南全面小康志编纂。做强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西藏
· 深入实施特色文旅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非遗工坊,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文旅廊道和旅游名县,促进旅游与体育、农业、交通、商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推进“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世界级旅游景区创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 支持首发经济、林卡经济、演艺经济发展,积极推动文娱旅游、体育赛事、旅居康养等“跨界消费”。
· 加大对农业强县、牧业强县、旅游强县的支持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 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创作质量提升、文化惠民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等工程。实施智慧广电建设。支持村级文艺演出队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陕西
· 加快建设以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支持汉中、安康、商洛壮大旅游康养、消费品制造、抽水蓄能等规模,依托资源禀赋发展航空、毛绒玩具、预制菜、消费电子等产业。
· 分类推进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培育一批工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研究,完成碑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持续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做好石峁申遗和秦东陵、芦山峁考古挖掘等重点工程。实施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支持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建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传统村落和古树名木保护,新增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面启动第三轮地方志修编工作。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发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擦亮中国—中亚联合考古等国际合作品牌。
· 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场所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陕西文学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建设。用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高水平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旅游博览会、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办好阅读文化节、“四季村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秦腔艺术、陕北民歌、陕南戏剧,努力创作更多文学、美术、影视等精品力作。
· 推动文旅产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十百千”培育工程,壮大出版、演艺、文创等产业,发展人机交互虚拟电影、微短剧、动漫游戏、电竞等新业态,培育壮大领军、骨干文化企业群体。创新特色民宿、文旅街区、沉浸体验等业态,推动红色游、乡村游、入境游发展壮大,做靓跟着美食游陕西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提升市场化办会、办赛水平。办好花样游泳世界杯总决赛、世界男排联赛等国际赛事。
甘肃
· 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力争“百亿县”达到一半以上。
·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全面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加强石窟洞窟、雕塑、壁画保护。依托省内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景观名胜等,构建中华文明甘肃标识体系。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中华文化甘肃数据库。
·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国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文化育人和“大思政”教育甘肃品牌。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培育“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品牌项目。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非遗馆全面达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城市书房、小剧场、音乐厅等休闲新空间。加快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省级院团和地方院团、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一体发展,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全民阅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完成省市县三级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出版。
· 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八个一”文化品牌建设,规划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生态示范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完善文化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推进大景区、度假区、休闲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企业,打造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链。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陇东、长征会师、载人航天等经典线路。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文创产品、文旅数字产品。如意甘肃物华天宝,我们有信心和底气,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把“老天爷”赋予的自然遗产利用好,把老前辈开创的红色文化传承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大美陇原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青海
· 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建设高品质冰雪主题旅游景区、冰雪运动体验基地和国际登山小镇,不断拓展冰雪经济发展新空间。高水平办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冰壶联赛、青超联赛等赛事,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
· 高水平编制实施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聚力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出台国际化标准景区规范体系,加快打造“五个1号”交旅融合生态景观大道,着力提升青甘大环线品质,完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实施青南地区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规划建设青南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试验区,建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让“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品牌越来越响亮。锚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目标,分类推进十大特色产业三年行动,加力发展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打造多功能直播电商基地和“产地仓”,推动“农体文旅商”融出新气象、新成效。
· 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高质量建设新型显示、新型储能产业园,培育发展现代高原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大健康产业,丰富生态监测、观光旅游、应急救援等高原特色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 推动环湖地区特色发展,促进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农牧更好融合。
·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弘扬生态、历史、红色、民族、高原“五个文化”,推动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河湟文化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好用好“两弹一星”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海特色文化标识。建设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开发高品质文创产品,打造城市文化新空间,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参事文史、档案史志等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教融合和新型足球学校建设试点,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办好高原马拉松、“村字号”等文体活动,让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宁夏
· 加力提振文旅消费,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召开全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实施景区强基焕新、文旅要素提升、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品牌塑造、客源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提优、乡村旅游提质“七大行动”。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全面启动贺兰山东麓旅游环线等建设项目。支持举办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展会展销等大众参与活动,力争全年游客人次、旅游花费均增长10%以上。坚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营造“人人是形象、处处是风景、事事是环境”的浓厚氛围,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 统筹推进“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进一步推动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持续深化文体惠民利民工程。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乡风建设。积极支持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公益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支持文学艺术、电视电影、网络短剧、舞台戏曲等精品创作,举办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等活动。加快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须弥山石窟修复,争取姚河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启动固原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全力争取西夏陵申遗成功,实现我区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建设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工建设我区首个室内冰雪健身中心,提升室外冰雪场地标准,举办全国大众冰雪季宁夏冰雪运动节等赛事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体验“冰天雪地”的快乐。
新疆
· 以文化和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为牵引,大力发展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编制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做好龟兹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以阿勒泰、乌鲁木齐、伊犁、博州、昌吉、塔城为重点,打造冬季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支持阿勒泰和伊犁等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经济集聚区。发展全域旅游、低空旅游、沙漠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跨境旅游等,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力争接待游客3.2亿人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挖掘生活性服务业潜力。
· 持续加强经贸、能源、科技、农业、旅游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两国双园”“国别产业园”合作模式,深化完善中国(新疆、香港)同哈萨克斯坦交流合作机制。
· 实施环塔里木经济带发展规划,优化南疆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南疆绿色矿业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壮大林果、棉花、畜牧、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抓实抓好南疆11个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南疆发展新的增长极。
·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加强西域都护府遗址群、乌拉泊古城、克孜尔石窟、楼兰故城、喀什莫尔寺佛教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加大多层次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族群众深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根”和“魂”的认同。办好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推出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南疆科普文化综合体建设,常态化开展各族中小学生到疆外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心灵深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优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文化旅游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