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AI在电影行业的应用走到了哪一步?| 上海电影节现场观点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4-06-18 11:17
共同虚拟

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AI再次成了热议话题。

包括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中国导演、编剧、制片人、监事黄建新,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长田,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张末,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以及IMAX中国CEO孟丹青等一线电影公司负责人和电影人都在不同场合谈到了AI。AI视频领域的新锐公司爱诗科技联合创始人谢旭璋也在一个圆桌论坛上谈到了AI应用。

面临AI给影视行业带来的好处和挑战,他们结合自身实践给出了思考。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今年我们成立了自己的AI工作室。我们塑造了一个数字人,数字人实际上是一份重要的数字资产,相当于博纳拥有了年轻成龙的数字平台,将来这个人可以去演醉拳,可以拍成龙很多年以前的电影,不需要再重新制作。

我们先从短片开始,从形象开始,先积累数字资产。数字资产不光是一个人物的造型数据,而是我们所拍摄的所有东西。

包括我们刚刚完成杀青的电影,所有演员的数字资产全部留下来了,不需要他们真人再来补拍。如果我们需要再拍,就可以用这些新资产变换不同的角度拍摄,我觉得这是新技术带来的贡献,它改变了过去大家经常说电影是遗憾的东西,那么AI技术可以让电影不再遗憾。

为什么说电影是遗憾的?因为电影拍完了,剪片的时候发现镜头不够,导演就用旁白替代,或者用其他方法弥补。但是今天一直到电影上映之前都可以用AI技术实现,对于未来的电影公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博纳影业希望能在这方面不断借助这些新技术实现大荧幕电影。

我认为AI不仅仅是工具,我想可能会成为我们创作的伙伴。

可能对我们整个行业来说最大的震动是在大年初七。我印象很深刻,大年初七行业就沸腾了,我们用了14天时间紧急地磋商讨论,在2月29日就发布了上海电影“inew”战略,提出了“ipai星球计划”。

我们之前对这个领域是有考量和研究的,但是sora的出现确实有点措手不及。我们就通过“inew”计划对整个战略做一些细化和阶段性的目标。

我们觉得这个阶段变得特别敏感,总的判断是AIGC还处于大爆发的前期,但未来以来,已经听到了脚步声。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赶紧入局,唯有入局才能赢得先机。

我们推出了三项具体的行动:一个就是中国动画学派大模型的训练。另外一个是创造者计划,我们面向全球企业和高校推出了创造者计划,重点是以项目练人才,以人才练技术,先导项目就是这次准备颁奖的全球AI马拉松大赛,有700多个团队参加,突破了我们的预期。第三个是我们推出的IP+AI的商业计划,我们争取三年内利用AI技术加大IP的开发力度,争取AI相关延伸产品的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每年有两部以上的经典IP换新等。

我们现在已经用AI拍的片子举办大赛,大家知道它已经进入了应用层面,但是AI是什么?现在没有定论。

我认为AI是人类意识的外延。我们完全不知道AI下一步会出现什么,如果AI跟仿生学结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在伦理道德层面会不会造成危机,所以各国都在设法限制AI与仿生学的结合。

我们现在的能量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摸索。电影之所以对AI敏感,是因为电影是由于技术诞生的,电影天生的基因与技术的关联度是特别高的,所以电影对技术的敏感超越了所有。

第二个就是AI能给电影带来什么,好处已经出现了,但是AI又会彻底地改变我们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

我们现在常常有一个误区,我看到电影圈里常常说AI是一个工具,没有把它当人工智能看,而科学家一直在引导说要跟他对话,而不是上一代编译的程序发一个指令。

我一直认为拥抱AI会帮助我们,还有就是AI不是个人与智能的关系,这是人类与科技或人工智能的关系。

这一年,我自己在用AI,公司员工也在用AI。最早我倡导公司要战略性地转变,每个人要让AI加入到工作流程。我有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在电影领域里AI还是个工具。AI不可能决策人类喜欢看什么电影所以它创造什么电影,这个指令只能有人类来发。AI只不过是人类在创造作品时用到的软件和工具。

第二点是在电影行业这个工具还很不成熟。目前AI是完全没办法应用在银幕放映的影片中的,如果有那也是在原有软件里的升级。还远远达不到工业电影级作品的要求和需求,我们内部的观点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应用。

第三点就是说AI如果真的在电影行业得到应用的话那可能我们会面临一些挑战。因为产品很多每个人都可以生产,这个时候独有的创意会变得稀缺,其次独特的审美也会变得稀缺。AI会让产品变得很多,观众的选择会变得非常困难,这时候IP还有推广宣传推广的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也许AI会颠覆很多行业,但是我认为颠覆电影还是以创意为核心,但创意是人产生的,精神产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很难用工具自主做出决策进行生产。

我最新的一部电影是《拯救嫌疑人》,我们使用人工智能大概20分钟以内就生成了电影的英文字幕,而且翻译的很准,我确实在小的点上尝到了人工智能的甜头。

接着我就学习其它的人工智能软件,包括像创作剧本或大纲的阶段。作为一个导演我可能在半夜突然有一个灵感就输给人工智能,让它帮我完成一个大纲,但是在这个阶段就会发现各种问题。

人工智能在技术上,比如语言上还是很高效的,但是当它去创作的时候就会差点意思。人工智能是在拼凑它的各种认知,看到所有的场景其实是似曾相识的。

现在费的时间其实是在为未来省时间。我们每一场戏的拍摄,剧组人越来越多,因为机器越多,人配的也会越多,功能也越来越细。人工智能的到来肯定会在拍摄上降低大量成本,甚至以后可能不再需要摄影师、灯光师。

AI出现以后也许会有很多人工上的省略和简化,这是我比较期待的。

我们还是要以人为本,AI肯定是一个工具,但是在此发展的同时,要突破也要控制,它必须是一个只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能让它有意识。

我觉得人工智能是分阶段的。智能觉醒之前和智能觉醒之后是两个阶段,我希望人工智能觉醒那天晚点到来,在这个期间它更多的是一种工具化的技术辅助。因为它主要还是通过大数据的知识库训练做一些生产性的内容输出。

现在文生视频对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技术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要求,所以现在其实还没有对电影的影视行业产生大的冲击,但是这一天肯定会到来。每一次新技术的到来一开始都是非常恐惧的,以为是要毁灭行业,但是最后其实都是对行业的一个扩大、一个增容。

我觉得AI工具化的这个阶段其实是影视创作的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过程,因为以前的影视创作技术基本掌握在少数极具创意的电影创作工作者手里,但是这些工具更加便利更有效率,更多普通人和创作者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

AI对IP的生成和扩容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IP产生了之后,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未来技术的发展,原来的IP和新的大众使用者和内容者可以通过AI技术进行再度创作来扩大 IP宇宙,这是一种影视专业创作者和业余创作者的结合,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它是更加扩张也更丰富。

从GPT4发布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AI终于在技术的革新中,在制作领域和内容创作领域有了大的变化。我们其实陆陆续续地投入一些剧集和电影,未来三年会大规模应用,但是也会很谨慎地改变这个行业的一些创作方式,但并不会改变创作的本质,因为总体来讲,电影还是以创意和创作者为核心。

其实我们真正看好的是拍摄端,类似于虚拟拍摄+AI这种方式。在北京、青岛、横店,以及即将可能在周庄,都有大的虚拟拍摄方案在做,有些导演也去参观过也已经用过,我们目前希望能从更具象的角度解决电影实拍上的问题,特别是大家都提到了科幻电影,包括一些灾难电影、非现实主义写实的电影,虚拟拍摄将会有巨大的表现。

最后的结论,在未来的3-5年内,AI是一种优化,是一种效率提升,是一个降低成本的方向。AI以传统影视制作的整个创作者为核心,以创意为核心,这是不会改变的也不会动摇的。

从内容来讲,无论AI这几年开始发展的多好,永远不会替代一个人的创新,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认为AI可以提升我们的设备。第二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多元化内容的直播。第三能帮助公司内部进行优化,其它更重要的是设备问题这一块。

我想未来会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关注它并应用它,我们期待有新的效果出现。

我们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去年成立之初就是专注在希望做全球最好的AI视频生成模型上,我们公司的名称叫爱诗,爱是“AI”,”“诗”代表人类最高级的内容,古代是诗歌,现在可能是影视。

在用AI做最好的内容过程中,我们发现AI在视频内容里占比还是非常少的,无论是消费端还是在创作端,全球线上AI创作的视频总量在几个亿。但比如抖音全世界一天人类创作的视频量可能就是几个亿。

AI视频还是一个比较早期的赛道,它并没有真的普及到所有创作者。科技发展很快,但是这条路非常非常长,非常非常远。我们在一年多前选择视频生成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团队原来来自字节跳动,视频是人类目前传输信息最主要的一个载体,而且视频现在不仅是一个内容,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生态。

用户不仅可以在视频中看内容,可以看故事,也可以在里边做生意,可以去直播,可以去卖货,可以做本地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形象端。AI视频还在早期,我们需要和影视行业以及内容的创作者一起携手更好地训练模型,让模型能做出来,能被消费。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关注
已关注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