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文化遗产的“数字重生”: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活化赋予创新动能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4-12-02 12:00
城市光网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化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内容以数字形式保存、处理和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对文物、建筑、书籍等实体文化遗产的三维扫描、数字存档和虚拟展示,还涵盖了对传统技艺、习俗、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数字化传播和创新传承。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带来了诸多优势。

01

多方位焕活文化遗产

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而数字化就是激活焕活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能为文化遗产活化创新提供新动能。

图片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数字化保护传承,是文化遗产面向未来、永续利用的内在要求。文化遗产若只有传统味,没有鲜活感,那显然算不上“活”;文化遗产若只有束之高阁,没法大众的体验参与,那也谈不上“活”。就此看,文化遗产的活化涵盖了两点要求:文物本身要“活”;跟大众的连接要“活”。前者要求文化遗产融入时代,后者要求文化遗产走近大众。

而数字技术和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焕活文化遗产:一是强化对文化遗产存量破损的针对性修复与增量破损的前瞻性预防,让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实现数字永生;二是将文化遗产跟大众以多重形式连接,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数字技术为文保提效提供了强力支撑。就修复来说,通过AI技术对大气环境、古建病害、展厅温湿度、观众流量等方面的高效监测和动态分析,也将神经网络算法、交互动态图像设计、数字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智能生成,可以为既有破损提供科学性系统性修复方案,也为预防性保护撑起科技保护伞;就复制而言,凭着数据采集、三维数字化存档等技术,可以让文物以全新方式得到永久保存。

图片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无论是敦煌通过防病害算法和远程会诊技术,避免了壁画残损、颜料脱落等情况,还是不少文化遗址通过虚拟方式拼接、复制、修复被毁坏的文物,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了昔日风貌,都彰显了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积极价值。而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建设涵括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在内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也是有的放矢。

02

拓展了传播范围和受众

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文化遗产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世界各地的公众随时随地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既可以重现,又可以沉浸式体验,既促进了保护,又带动了传承,某种程度上,数字化无异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剂”。可以看到,迄今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古遗址、古建筑、古石窟、古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古乐曲、传统剧目、民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数字影像与档案,都在二进制世界中获得了“永生”。3D打印还原的西安兵马俑,AR还原的莫高窟壁画,以全真三维模型呈现的泉州出水宋船……在数字技术“以今入古”后,人们可以穿越古今去感受大量文化遗产的美与魅。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奇妙世界大搜罗)

值得注意的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能只留住形,还要留住魂;不是简单将它搬到网上,而是要将以适应性开发复现其魅力、呈现其内涵。让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活”起来,让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活”起来,这正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所在

在文保等领域,诸如游戏常用的精密三维数字化扫描建模、近景摄影测量、虚拟漫游技术(VR)等适配性数字技术,不妨“应用尽用”,最终将文化遗产IP融入聚合化技术应用场景,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与认同。

03

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

数字中轴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探索过程中,前段时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化项目——"数字中轴”无疑是一个典型且创新的案例。

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重要项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数字中轴项目正是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化呈现,使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数字中轴”项目的核心在于将物理、历史和思想三个层面有机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全面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

图片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网)

首先,在物理层面,数字中轴项目对中轴线上的建筑进行了精细的建模工作。这些高精度的数字模型不仅忠实再现了中轴线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得以在虚拟空间中“漫步”中轴线,亲身体验这条历经千年风雨的文化中轴。

其次,在历史层面,数字中轴项目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中轴线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借助这些数字化的历史数据,学者们得以更深入地研究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并通过数字平台向公众呈现出中轴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样貌和功能。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晶报)

最后,在思想层面,数字中轴项目着力于将中轴线所承载的文化思想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传播。通过数字化手段,传统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得以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传达给现代公众。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中轴线文化价值的认同,也为中轴线的世界遗产申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

总的来说,数字中轴项目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通过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与传播,让这一古老的文化中轴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其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苏州博物馆的“苏色生活馆”

位于苏州博物馆的“苏色生活馆”以时间节气为主题,以色彩物像为内容,演绎二十四节气之下动态的苏州生活美学,形成以苏州传统民俗文化生活美学为色彩提取依据的叙事内容,并通过全方位LED屏营造沉浸式的数智化色彩通感空间。该展厅演绎苏州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生活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引发人们对历史、艺术、非遗文化及人文生活的思考。

图片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空间的代表元素,“中空围水,回廊宜曲宜长”。苏色生活馆空间布局源自对园林空间的解构提炼。展厅整体分为外廊、内庭、天花三个板块。分别呈现一节气、一季节、一昼夜下的苏州生活。

展厅中心区域设置为共创空间,打造一季节一期的装置临展,邀请非遗传承人与当代艺术家共同创建内容和形式,并借助各方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形成了一套取色以及信息转化的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将采集的苏州元素对应于二十四节气,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对位,通过天象、气象、物象、物态的联动形成一套以色彩为线索的叙事系统,兼具了色彩地理学与色彩社会学的特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

在结构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互联”体系,开辟国内博物馆数字化新模式。在运营模式上秉持可持续原则,对博物馆场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革新:全面围合式的沉浸数字场景,搭配以世界前沿的中台控制系统做技术支持。这个实时渲染、虚实相生的色彩空间旨在实现展示内容的常换常新、自我造血、开创万物互联下的5G数字博物馆时代。

图片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