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苏超、《哪吒2》、AI、演唱会——2025年上半年文旅热点,你还记得吗?
LABUBU火爆全球市场,中国潮玩迎来高光时刻
一件薄荷色LABUBU以124.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全球LABUBU拍卖最高纪录。一夜之间,这个圆眼尖牙、一脸坏笑的小家伙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在欧美和东南亚,LABUBU更是吸粉无数,人们不惜凌晨排长队购买,并在社交媒体上疯狂“晒娃”。
LABUBU是由中国潮玩公司泡泡玛特推出的一款潮流玩具,其设计者为来自中国香港的龙家升。作为中国潮流玩具全产业链综合运营平台,泡泡玛特近年来携手设计师推出多款“潮玩”IP,LABUBU是最受欢迎、最具价值的IP之一。
泡泡玛特的爆火正推动中国潮玩产业迈入千亿级别的产业行列。作为玩具制造大国,中国生产全球约七成的玩具,是全球玩具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国玩具产业已从代工生产、制造承接,向内容创造、品牌运营、IP孵化等高质量发展道路转型。
15号评论
深入分析,LABUBU独特的设计风格是吸引粉丝和藏家的首要因素,这种高度个人化、辨识度极强的视觉呈现与设计师独特的“怪诞”美学密不可分。同时LABUBU的设计融合了东西方的审美元素,既有欧洲奇幻插画的怪诞和想象力,又兼具东方审美的简洁和意蕴。这种突破常规审美的造型打破了地域局限,使得LABUBU做到了贯通东西。
LABUBU的火爆表明,当代人对于艺术的期待不仅是有高颜值,还要能沟通情感、慰藉心灵,具有共情的能力。潮玩、电影、演出、展览无不如此,光有外在的形式美,不足以征服人,只有与受众进行心理连接、唤起情绪共鸣后,艺术才能走入内心进而产生传播。说到底,艺术创作是一场以生命热情完成的艰难探索。
《哪吒2》最终票房154.45亿元,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冠军
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密钥6月30日到期下映,累计总票房154.4亿元人民币。
《哪吒2》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于5年前亮相中国内地大银幕,在收获50.35亿元票房的同时,形成持续的文化长尾效应。2025年春节,《哪吒2》作为续作进一步令这个脱胎于中国传统神话的IP于大银幕完成现象级蜕变。该片自中国内地春节档上映以来,口碑和票房一路走高,引发高度关注。
数据显示,电影《哪吒2》总观影人次3.24亿,共打破113项纪录,获得308项里程碑成就。包括: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位、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榜冠军。
15号评论
从春节档到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闹海》陪伴观众从冬天走到夏天,我们见证了影片票房突破百亿大关,见证了小哪吒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见证了中国故事、中国制造在全球获赞,见证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攀上一个新高度。这让人欣慰,也让人骄傲,更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爆款”注定不会天天有,大可不必为一时没有与哪吒战绩相当的小伙伴而心灰意冷,《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出现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创意能力、工业水平和无限可能。同时,我们也期待电影人持续努力,让电影在老百姓的话题清单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让走进影院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文化消费习惯,让《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下的各项纪录被再度刷新。
“苏超”爆火后文旅整活,创新推动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
开赛以来,被网友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激情四射、热梗频出,成为新顶流。球迷和游客追随赛事足迹,跨区域流动、跨领域消费,形成了“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新模式。
据悉,这个暑期涵盖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暑期赛事的“跟着赛事去旅行”文体旅融合促消费活动也将正式推出。江苏各地围绕群众体育赛事,以文体旅融合发展打造新场景、创造新供给、激发新消费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各方肯定并面向全国推广。
15号评论
“苏超”回归了纯粹的体育精神,也踢热了文旅市场,因“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成为江苏文旅消费新热点。通过赛事,城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城市文化符号在赛场内外、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在互动中勾勒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强烈的城市荣誉感,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苏超”是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如专家所言,将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通过一项具体的运动结合,呈现出高维度表现形式的体育赛事,从而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与参与热情,这正是“苏超”带给人们的有益启示。
技术赋能,AI、DeepSeek、智能机器人焕新文旅体验
外骨骼机器腿、智能登山杖、智能助行机器人等登山智能辅助产品,用科技力量帮助游客轻松登山;人形机器人身着秧歌服、手持红手帕登上春晚舞台,与真人舞蹈演员同台共舞;一小时看遍西藏五大景区,细致欣赏布达拉宫,45分钟倒转时空,穿越回1163年细看巴黎圣母院从建造、烧毁到重建的前世今生,达成这些体验只需一副VR眼镜……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景区,为游客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也为景区运营和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5号评论
因为科技的介入,文化旅游领域的诸多环节都在经历一场巨大的革命,创作空间变大了、表现形式丰富了、可表现的元素也更多了,随之而来的体验感也更好了。因为技术的更新迭代特别快,也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科技应用,保持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旅游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科技和文旅的融合,切忌一味追求炫技和感官刺激,忽略了文化、艺术、景观的核心表达和情感传递。
演唱会市场持续升温,抢票难成常态
2025年,演唱会市场的繁荣程度前所未有,无论是繁华的一线城市,还是国际大都市、省会城市乃至二线城市,每周都有可能上演精彩的演唱会或音乐盛宴,吸引人们为偶像奔赴一座城。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演唱会场次达536场,同比增长7.3%;票房收入25.0亿元。
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多地推出凭演唱会门票享受景区、酒店优惠的政策。“音乐+旅游” 模式释放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5号评论
一种演艺形式能够长期保持市场热度、受观众欢迎,绝非简单一句“冲动消费”或“报复性消费”可以解释,必然存在更深刻的动因。对于演唱会而言,算经济账令人心情振奋,算文化账则引人深入思考。人们为什么去看演唱会?一场演唱会如何与观众的生命体验、文化记忆发生关联?热闹过后,演唱会让人久久难忘的,究竟是什么?
在演唱会现场,时常可见台下的观众比台上的歌手还要激动,情感充沛,将观众席也变成舞台,那是一种溢于言表的喜悦,也张扬着一种磅礴的生命力,这恰恰是演唱会、文艺演出带给人的弥足珍贵的东西。然而,当观众自我认同为粉丝,当高昂的情绪蔓延到场馆之外、网络之上,少许刺耳的声音便也随之出现。与科技的应用需适时适度同理,粉丝的情感表达也需要发乎情、止乎礼。热闹而不“胡闹”、灿烂而不“摆烂”,演唱会的远方、你我的远方,都才更值得期待。
节假日景区长满游客,多地文旅出圈、入境游火爆
“卤鹅哥”的家乡重庆市荣昌区“五一”期间,为了应对激增的游客,当地政府机关食堂开放接待游客,定价便宜、口味正宗。此外,各地还有送椰子、送解暑食品等各种高招。
今年“五一”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4亿人次,全国国内出游人次和国内出游总花费实现双增长。居民出行需求集中释放,带动了旅游、交通、餐饮消费等多个领域的强劲增长,也为提振内需、推动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街区古巷、旅游演艺、文化新空间人气兴旺,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多彩。
美国网红 “甲亢哥”的首次中国之旅以全程直播的形式引发全球关注,其YouTube 直播累计观看人次突破 5500万,相关短视频在海外社媒实现裂变式传播,直接拉动“五一”期间入境酒店搜索指数同比激增200%,展现了中国文旅的独特魅力,更折射出入境游市场的火爆。
15号评论
以山河为卷、文化为墨,中国文旅产业正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文旅融合激活传统旅游市场,春节假期,各地游客逛庙会、舞龙灯,打卡非遗体验活动,过地道中国年。文创集市成为游客打卡地,博物馆文创受到游客热捧,带动消费新浪潮。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共绘冰雪经济新版图。科技赋能打造夜间旅游新模式,重庆洪崖洞、成都“夜游锦江”等沉浸式夜游拓展了消费新空间。在小镇花海漫步、在山间学习采茶,县域游的火热让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等地吸引了大批游客。体验跳伞乐趣、开启直升机观光,低空经济以“云端视角”激活消费全链条。
甲亢哥中国行的爆火启示我们,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入境游的核心竞争力已从资源禀赋转向内容创造力与文化共情力。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与平台协同,中国正以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重新定义全球旅游的中国叙事。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年味浓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人们对于年俗文化体验的热情高涨。为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包括七大板块27项主题活动,涵盖惠民演出、非遗体验、文博展览等。
从“灯前小草写桃符”的除夕夜开始,到“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结束,春节,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
15号评论
春节申遗成功是我国非遗保护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中国人民长期文化实践的肯定。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弘扬。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寄寓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春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世界打开了又一扇认知中国的文化窗口。中国春节这一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必将成为外国友人,熟悉和认知中国、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
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件
2025年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创下国博近二十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
随着凤冠冰箱贴成功“破圈”,国博文创团队乘势而上,迅速启动凤冠IP衍生品的矩阵式开发。截至目前,已开发设计出笔记本、毛绒玩具、马面裙、雪糕、音乐盒等20余款相关文创产品,形成了“以爆款带长尾”的文创生态链,以期进一步扩大文物本身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文物本身,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凤冠冰箱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15号评论
2024年底,国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国博文创产品销售收入比2023年增长106%,直接解决社会就业人数超千人。
文创和博物馆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精美的文创产品往往能激发人对博物馆的喜爱。自从凤冠冰箱贴火了,到国博排队看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的人更多了。即便是淡季,这款文物也需要排队观看。节假日,排队观众最长可达数百米。
人们如此喜爱冰箱贴,是因为它单价整体偏低,且具备日常属性,小小一枚贴在冰箱上便是生活的妆点。同时它也承载了人们对于旅行的美好记忆、是参观博物馆的收获,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买个冰箱贴回去纪念一下。收集文物冰箱贴还被赋予了一种社交属性,在网络平台晒出自己的收藏成果,往往能引来人们的羡慕与赞叹,也成为消费、社交的新需求。
有一些人离开了我们,但艺术长存记忆不灭
2025年5月17日,演员朱媛媛在丈夫辛柏青的陪伴中静静地闭上了眼睛。这位刚过50岁的女演员,和癌症斗争5年了,临走前还安安静静地叮嘱亲人:“丧事简单点,别占用公共资源。”朱媛媛走了以后,许多朋友和媒体为她发声悼念,观众纷纷翻出她演过的经典角色,在银幕里和她说再见。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诗人郑愁予走了,在北京时间2025年6月13日下午4点。他是因心脏衰竭辞世的,享年92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他原名郑文韬,“愁予”是一个笔名,来自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这位耶鲁大学的洋教授,身上穿的是西装,心灵深处却依然是中华诗词的古典韵致。
2025年6月14日早上,成都的夏阳透过窗户,柔和地洒在陈彼得宁静的脸庞上。年届82岁的音乐大师,在故乡的怀抱里安然离世,书桌上静静摆放着他刚刚完成的新专辑《8零后》。临近人生终点,他依旧忙着给杜甫的诗词作曲,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大众,这活儿他这些年没停过。
……
15号说
2025年的春夏因这些告别而蒙上哀伤,但艺术的永恒在于,那些打动过人心的角色、旋律与台词,终将在记忆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