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大脑”是一场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深入展示语言与人类生物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该展览采用了全方位沉浸式的设计理念,带领参观者从语言的起源探寻到其复杂的进化历程,呈现了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彩旅程。
为了提升观展体验,“说话的大脑”引入了RFID技术,这种射频识别卡不仅使体验超越了传统的展墙,还能根据参观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通过RFID卡,展览能够识别每位参观者,并根据其选择的语言展示内容。同时,装置还能够利用个人数据,如出生日期、实验结果或游戏分数,丰富参观者的体验路径。这些个性化的行程记录会被保存,并在需要时发送到参观者的电子邮箱,为每个人带来独特而难忘的展览记忆。
展览位于科学博物馆的专用区域,占地750平方米,三面为展墙,第四面则与博物馆的其他部分相连,作为主要的入口和出口。展览的围墙和隔墙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系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折叠钢板模块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几何感十足的表面。这些模块被涂成深棕色,既有盲面设计,也有穿孔面,形成各种墙壁开口。这些墙壁不仅划定了展览的空间,还创造了明确的参观路线,引导观众顺畅地游览整个展区。
展览的中心区域设有一个壮观的大脑穹顶,这一结构由400多个穿孔和弯曲的钢板三角形组成,形成了复杂的测地线结构。穹顶内部覆盖着Dibond板层,外部则采用蛋白石甲基丙烯酸酯包层,既保证了结构的坚固性,又赋予了其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一设计不仅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观展环境。
“说话的大脑”展览分为六个主要空间,每个空间对应一个核心主题,分别是多元一体、语言大脑的进化、新生儿的挑战、大脑中的宇宙、言语障碍以及语言迷宫。
在“多元一体”部分,展览展示了全球约7000种不同的口语和手语,揭示了这些语言背后共同的生物基础——语言能力。参观者可以追溯850种语言的子集,探索它们的共同祖先,并揭示动物交流的秘密,进一步理解人类语言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在“新生儿的挑战”区域,展览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性特征。无论是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普通话还是手语,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相似性为研究人员带来了许多难题。展览通过展示胎儿在子宫中对语言的反应,以及尚未发展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如何交流,试图揭示语言习得的奥秘。
“大脑中的宇宙”部分将人类大脑比作现存最复杂的物质,展览通过“开放思想”模块,展示了脑瘤患者的诊断和手术过程。真实的脑部手术视频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体验,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对一些人较为刺激,但它们无疑增强了展览的真实感和教育意义。
在“言语障碍”区域,展览探讨了各种疾病如何影响认知发展,导致语言障碍。通过展示命名障碍和语义性失语症等疾病的特征性话语,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些障碍对日常交流的影响,以及背后的神经机制。
最后,“语言迷宫”部分通过互动体验,让参观者亲身参与构建句子的过程。通过操作与主语、动词或句子顺序相关的开关,参观者不仅能体验不同语言的结构差异,还能聆听婴儿用母语和手语表达的独特旋律,感受同一信息在不同语言中的多样表达方式。这一环节不仅富有趣味性,还激发了观众对语言复杂性的深入思考。
“说话的大脑”展览通过精心策划的展区布局和互动设计,成功地将语言与大脑科学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既教育性又富有趣味性的观展体验。展览不仅展示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理解力,使其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深入认识到语言与人类生物学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