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景区运营"多维创新"转型建议
近年,旅游景区一直在加快转型升级,从观光旅游迈向休闲度假旅游,传统业态与新业态相融合,聚焦深耕细分市场,开拓增量市场。然而,景区运营的创新转型之路,还有很多亟待解锁的难题:
1、产品辨识度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2、受时间限制大,淡旺季分明;
3、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沉浸式体验内容;
4、产品与自身文化特色脱节,盲目跟风;
5、智慧化建设落后,难以“智能”规划景区......
针对这些难题,将为大家带来以下五点景区运营创新转型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全年利用
部分景区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大。要实现健康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提升全年营收,则需要充分丰富产品设计,延长游玩时间,要有日游经济,也要有夜游经济;要有四季产品,也要有四时产品,为游客创造二次消费的需求与场景。
比如,清明上河园景区,自2008年起,大型水上全息技术+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成为景区门票以外的主要收益。2017年,清明上河园串联景区标志性景观及王牌文化项目:推出了“夜游清园”项目,同时增加《大宋·东京梦华》的夜场演出场次。
(大宋·东京梦华演出图)
2018年,清明上河园景区的游客总人数达330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12%,其中夜游游客增长率达40%,而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2017年下降5%,夜间经济多业态的发展使景区逐步突破对单一门票经济的依赖。
(大宋·东京梦华演出图)
与此同时,景区创造多维消费场景,在景区周边打造了多个文商旅综合体项目,形成文旅商一体化发展,为夜间停留游客创造了更多消费场景。
二、建设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根据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国双数据中心的出行数据,80后女性群体更青睐于名胜古迹;90后群体更关注主题乐园与自然景观。
不同景区的用户有明显的共同偏好,喜爱主题乐园的人对新闻资讯感兴趣,爱玩游戏;喜爱自然景观的人喜欢影视和音乐,注重医疗和健康;喜爱名胜古迹的游客尤其重视培训与教育。
因此,景区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设计与构建符合需求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因地制宜,增加特色体验项目,刺激二次消费。
比如,主题乐园可以举办赛事活动、亲子游戏活动;名胜古迹可以开设青少年科普课程;自然景区可以开发假期研学项目等。
三、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IP项目
目前,旅游行业较为成功的IP项目,分别是以下几种商业模式:
1.主题形象化IP旅游:通过主题形象化的IP,让游客的感官认知与旅游景点产生了关联,从而激发游客的情感消费以及个性化消费。比如迪士尼乐园、日本熊本县、环球影城等。
2.通过其他IP提升项目关注度:借助其他IP的影响力去拓展旅游项目的关注度,如综艺节目、影视剧集、歌曲、热门短视频等。被抖音“带火”的稻城亚丁,单个话题播放次数高达15.9亿次播放,成功掀起一波旅游打卡热潮。
3. 特色文化IP旅游:根据自身文化与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旅游IP,创造性地开发旅游元素与项目。比如无锡的灵山、浙江乌镇、陕西袁家村等。
四、如何打造文化旅游超级IP
1.深度探索景区与当地文化的纽带,围绕核心打造系统:文化是放大景区IP的最好手段。文化旅游IP是一个整体,超级IP必将是旅游演艺、主题公园、主题酒店、文旅小镇、博物馆旅游、文化节庆、旅游商品等多种形式组合起来的旅游生态。
2.在景区规划中,融合能让用户产生共情或分享欲望的元素,引发自发式传播,形成体验-分享-传播闭环。
3.让文化旅游IP可以消费,延伸IP的经济价值,打破单一的门票经济困局,与游客建立更深厚的联系与粘性,比如故宫的周边,为IP与游客之间,提供了很好的连接点。
五、从观光到沉浸,打造体验式旅游方式
用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走马观光,到如今的渴望沉浸式体验。这便涉及了旅游产品的情景规划与体验设计。
情景规划涉及到内容规划,功能规划、空间规划、时间规划。目前,大多数的景区规划还停留在空间规划,而忽略了其他部分的规划。体验设计方面,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活动设计。要想游客达到一种深度的沉浸,就需要我们综合性进行情景规划和体验设计才能创造出来的。
比如英国约克的维京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游客可以坐上有轨列车,游览当时维京人在约克生活的场景,小村庄是1:1的模拟打造,还伴随着干草和鱼腥味,连工作人员都是维京人的穿着打扮,打造了与场景融为一体的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