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亚冬会背后的照明企业及灯光科技密码
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2月7日在哈尔滨开幕。这场国际冰雪盛会不仅展现了运动员的竞技风采,更成为照明科技创新的舞台。从场馆灯光到城市夜景,从冰雪景观到智慧控制,多家照明企业以尖端技术和绿色理念为亚冬会注入“光”的活力。
高效节能技术: 从传统光源到LED灯具 亚冬会的照明工程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原则,多家企业通过LED技术实现能耗降低与效能提升。浙江晶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术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中标哈尔滨市亚冬会功能照明综合提档升级项目的一、二标段,总金额超3900万元。项目采用高效LED灯具替换传统光源,结合智能调光系统,节能效率提升40%以上。 在冰雪大世界,佛山照明为园区提供了4万余套寒地专用LED灯具。这些灯具采用激光光源与七彩光纤技术,不仅亮度更高、射程更远,还通过动态光效联动系统,将主塔“亚洲同心”和冰滑梯装点成璀璨地标。其产品经过-40℃极寒测试,确保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 此外,黑龙江耐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为亚冬会接待酒店提供筒灯、灯带等产品,通过低功耗设计减少能源浪费;沈阳澜鑫照明则在场馆灯光系统中引入防眩光控制器和外溢光控制装置,既保障赛事照明需求,又避免光污染。 智慧控制系统: 从人工操作到AI联动 智慧化是本届亚冬会的另一大亮点。同方光电在南岗区夜景照明项目中,将激光表演、高清投影与AR技术结合,打造动态冰雪主题灯光秀。其建筑围护智测系统实时监控光强度,防止对历史建筑造成光损害,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的双重提升。 在赛事场馆,中国联通部署的5G-A技术为灯光控制系统提供通信保障。通过5G通感一体技术和智能超表面技术,场馆内信号覆盖增强5-10dB,网络稳定性提升25%,确保照明设备与安防、转播系统的无缝联动。 哈尔滨盛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公路改扩建项目中,采用景观亮化与智能追光系统,沿跑道设置VR投影,结合远程控制平台,实现灯光效果与赛事氛围的实时互动。 在冰雪大世界的灯光绚烂夺目。这要归功于哈工大航天学院张海峰教授团队研发的灯光驱动智能控制系统与人机互动灯光控制系统。它们不仅能在极寒环境稳定运行,还能实现人机互动,通过颜色变换预警,实现美观与安全的统一。 此外,为保障亚冬会期间交通高效运行,哈尔滨推出“自发光”交通指引标志,全市新增190块全透式主动发光标志牌,覆盖赛事场馆、宾馆驻地及主要道路,夜间视认距离显著提升。标志采用棕色旅游指路标准版面,中英文双语标注,方便国内外驾驶者快速识别场馆位置和道路信息。 为方便亚冬会观赛群体停车,哈尔滨交警部门在会展中心、冰上基地、八区冰球馆、哈体院周边增设14块全透式主动发光停车信息诱导指示大板,配置智能网联模块,在指示周边停车场位置的基础上,通过LED屏实时显示停车场剩余泊位数量,向非持证参会车辆提供周边停车场信息,引导车辆进入周边停车场停放,快速有效引导赛场周边停车。 极寒环境适应性: 从材料创新到工艺突破 哈尔滨冬季极端低温对灯具性能提出严苛挑战。佛山照明的寒地LED灯具采用高分子纳米涂层技术,提升防水防冻性能,同时通过散热结构优化,避免低温脆化问题。黑龙江阿投建设有限公司在平房区立面亮化工程中,使用IP65防护等级的LED投光灯和线条灯,确保雨雪天气下正常运作。 在冰雪景观建造中,科研团队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尤为关键。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的“型冰机”通过AI视觉识别和传感器技术,将冰砌块切割效率提升数十倍,为灯光装置的基础建设争取了宝贵时间。而天然植物彩色冰雕技术的应用(从蝶豆花、玫瑰花中提取色素),既环保又为灯光艺术提供了新颖载体。 绿色理念贯穿全周期: 从设计到运维 亚冬会场馆改造以“利旧”为原则,减少新建建筑碳排放。哈尔滨体育学院滑冰馆的灯光系统升级中,采用低辐射膜顶棚和智能窗帘,利用自然采光降低能耗30%。黑龙江泽智电力在路灯电源工程中,选用太阳能与风能互补供电系统,实现绿电全覆盖。 作为具备国际水准体育工艺的冰球场地赛事灯光设计和执行团队,哈勃照明全过程参与了哈尔滨冰球馆改扩建工作。针对冰球馆的建筑结构特点,结合国家设计标准以及国际设计标准,哈勃采用全对称双马道、非对称TC定制配光设计方式,有效避免了冰球项目转播时的冰面反射眩光对于主摄像位的干扰和影响,极大提高转播画面效果以及场上运动员的在激烈对抗中的视觉舒适度。 环保材料的选择同样重要。场馆改造中大量使用可回收铝镁锰板材和植物基粘合剂,而河南瑞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交旅融合设施中采用木栈道、集装箱建筑等低碳结构,结合景观亮化突出生态主题。 企业合作与社会责任: 从本土深耕到全国联动 亚冬会照明工程汇聚了本土企业与行业龙头。例如,黑龙江科凡信息技术和黑龙江省骏桓建筑科技为场馆提供LED大屏幕,支持赛事信息实时播报;哈尔滨德聚安全防范工程则专注于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比赛场地改扩建施工项目灯具采购,确保滑雪场地区域的照明安全。 跨区域合作亦成为亮点。浙江企业凭借LED技术优势主导城市功能照明升级,而广东的佛山照明则将南方经验融入北方极寒环境,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创新。此外,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污染治理喷剂、东北林业大学的彩冰技术)为照明工程注入科研动力。 亚冬会的照明工程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绿色理念与智慧城市的实践。从节能LED到5G智能控制,从极寒适应性到全周期环保,这些企业以创新之力为冰雪盛会赋予温度与灵魂。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照明科技必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书写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