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阶段,资本“下乡”的实践探索
今年上半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乡村旅游报告显示,联合国59%的会员国将乡村旅游作为优先发展项目,96%的会员国预见未来几年乡村旅游将取得更好的发展。在中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大量的社会资本涌入。
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乡村旅游相关企业55.9万余家,其中,2023年1-8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8.02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23.7%。这些社会资本不仅包括大型企业和投资机构,也包括一些小型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他们通过投资、开发、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01
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的动机
看好乡村旅游的新前景。乡村旅游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居民对于亲近自然、体验乡村文化的需求推动下,乡村旅游的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社会资本对于这一市场的关注和投入,反映了对于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预期和信心。
实现企业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模式的转变,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水田园、历史文化等,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投资乡村旅游,企业可以获取新的发展动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建立政企紧密的新合作。社会资本通过与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乡村环境,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政府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建议,调整政策方向和措施;企业也可以向政府反馈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提供决策参考和支持。这种良性互动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政企双赢的目标。
创新商业模式的新探索。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充满创新和探索的领域,不断吸引着具有前瞻性的社会资本投入。例如,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共享经济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通过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供更优质、更实惠的旅游服务。还有一些企业将乡村旅游与主题公园相结合,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主题公园。这些主题公园不仅有传统的游乐设施,还融入了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娱乐体验。同时,主题公园的建设也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造福家乡经济的新方式。除了获取经济回报外,一些卓有成就的企业家投入家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比如,京东持续对宿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投资,2023年又借助京东平台线上销售优势,拓展湖滨农特产品营销渠道,助力“霸王蟹”品牌建设,体现了对于社会责任和公益的关注。正如刘强东所言 “衣锦还乡,不如造福家乡”。
02
社会资本在乡村旅游中的
投资方式丰富多样
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建设旅游项目、通过收购或兼并获得已有旅游项目,以及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旅游项目。这些投资方式各有特点,其中直接投资建设旅游项目的方式尤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直接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方式通常包括景区+乡村复合型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历史村落修复开发等。社会资本在乡村直接投资建设旅游项目,可以有效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这种投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收购或兼并获得已有旅游项目。这种方式通常是通过市场交易购买已有的旅游项目,如旅游景区、酒店等。这种投资方式能够帮助社会资本快速进入乡村旅游市场,并获取已经成熟的旅游资源。通过收购或兼并已有旅游项目,社会资本可以节约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快速实现盈利。
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旅游项目。这种方式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当地政府通常会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资本合作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同时,社会资本与当地企业合作也可以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03
社会资本的实践案例
景区+乡村复合型发展是一种常见的投资方式,通过将景区与乡村相结合,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例如,一些旅游公司可能会在乡村地区开发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同时结合当地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吉林长春神鹿峰旅游度假区
投资方中庆投资控股集团于2017年4月与双阳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2月中庆神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双阳区人民政府正式签订神鹿峰项目开发合同。项目经过两年的研磨和策划设计,于2020年3月开始动工,2020年7月盛大开园。
神鹿峰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神鹿峰)由吉林中庆神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隶属于中庆投资控股集团。神鹿峰一期占地面积6.06平方公里,首期投资8.75亿元,项目总体规划覆盖区域38平方公里,是集山地运动、养生度假、山林观光、田园休闲、文化活动及商务会议等功能为一体的鹿文化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致力于打造成以鹿文化为特色,以景区为核心,以田园综合体为产业依托,联动周边村屯,将景区升级为产业依托、改造为辐射全国范围的轻奢度假旅游目的地,争做中国鹿文化体验地、东北乡村振兴的样板地、吉林省旅游度假新名片。
田园综合体打造是另一种常见的投资方式,它以农业为主导,融合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形态。投资者通常会选择具有特色农业资源的地区,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江西景德镇高岭中国村
高岭·中国村景区,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景德镇国有独资企业黑猫集团投资建设的江西省重点项目。
自2017年景区规划建设以来,黑猫集团下属开门子文旅公司紧紧围绕浮梁县“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镇之初”资源禀赋,以景区工程建设,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秉承“两山”理论,践行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国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转变当地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依托项目带动、产业拉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改造农田、整治荒山、种植林果,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标准化生产工序培育果树、茶园,打造高岭文化品牌等一系列贴切本地发展实际的生态建设和品牌运作模式,使当地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当地政府、人民也均融入到布局合理、产业相宜、环境优美,展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美丽高岭·中国村景区建设发展中。目前该项目已创建成为4A级旅游景区。
传统村落修复开发是将传统的村落进行修复和改造,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为游客提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体验。
安徽合肥江淮侨乡·六家畈
“六家畈文旅小镇(江淮侨乡·六家畈)”项目是由斌锋集团和肥东县人民政府携手打造,以“江淮水镇、文化侨乡”为主题,立足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部署,秉承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相结合的理念,以争创“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为建设总目标,致力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商务团建、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合肥“乡村振兴” 样板新名片。
项目边建设边运营,形成了“乡村振兴·城乡微度假”、“江淮侨乡·文化创意”、“千年古村·研学旅行”、“大美巢湖畔· 休闲农业”、“沉浸式夜游生活”等产业集群。目前已打造侨乡别院、畈塘·拾吾舍民宿、荷郷舍民宿、畈塘·研学舍、畈塘·养正院、创客村揽月观塘、兰侨汇美食馆、江淮古民居群、机械厂文创园、趣玩俱乐部、牛背塘公园、红石咀露营地、养正街等多个区域并对外开放运营。
04
乡村旅游与乡镇级
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
各地社会资本都在积极进入乡村旅游领域,进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跟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衔接,今年,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正在陆续审核报批,当前仅剩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尚未完成。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是直面土地空间矛盾、保护与发展矛盾、城乡空间衔接协调等诸多现实问题和冲突最突出的规划层级。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涉及乡村旅游的用地、产业、保护等方面有哪些约束与指导呢?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乡村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引导产业空间高效集聚利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结合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农林旅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旅游提升。打造宜业宜居的产业强镇,切实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闫璟提到,在休闲旅游为主导功能的乡镇,补充配置博物馆、民俗馆、星级宾馆、旅游集散中心、小镇客厅等旅游服务设施,支撑旅游功能的提升。
统筹自然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尊重乡村山水格局和自然脉络,顺应乡村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环境,延续乡村传统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和建筑格局。深入挖掘和梳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明确和制定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和灌溉工程遗产等的保护措施。
推动落实乡村旅游用地政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资源。依据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乡村民宿建设,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
可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等必须在村庄建设边界外进行的少量配套设施建设,但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乡村原貌,确需占用耕地的应依法落实占补平衡。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乡村民宿。组织以自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乡村民宿。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中,整合资源推动创建一批民宿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盘活利用样板。
05
政府支持社会资本投资
乡村旅游方面的举措
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业态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保障产业发展用地。自然资源部着力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县域内有序流转,优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补短板用地需求,并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引导农村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布局,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用地。
鼓励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展乡村民宿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探索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乡村民宿建设和经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条件和门槛。
启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示范推动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鼓励市场主体在合法前提下充分竞争,进一步依法实施农业领域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通过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将指导各地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系统,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
探索满足乡村民宿经营需求的保险服务,发挥保险业风险管理和补偿功能,支持乡村民宿应对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带来的经营风险。中国太保产险广东分公司与广东民宿行业协会进行乡村民宿综合保险战略合作签约,联手推出乡村民宿综合保险。乡村民宿综合保险全方位覆盖人身、旅游、装修、就业、消费等方面,为民宿行业就业从业者、消费者以及第三方工程相关人员提供针对性具体的多样生产、经营、消费保障,将金融保险活水切实引入休闲民宿产业全链条。
资本“下乡” ,农文旅业态“提升”。很多乡村在资本助力下基本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乡村已经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它还拥有了提供山水林田的生态服务、引人入胜的休闲观光以及独特且迷人的文化体验的能力。这些功能就像肥沃的土壤,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截止2021年,中国共有691510个行政村(不包括经济特区)。根据不完全普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村庄,占全国村庄的4.9%。全国约有3.45万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期待他们都能插上资本的翅膀,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持续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