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爆红!从文旅到影视,沉浸式大空间的创新应用多点开花!
在虚实融合的浪潮中,基于线下实景的沉浸式体验(LBE VR)正以革新姿态重塑娱乐、教育与商业的边界。近年来,随着硬件迭代加速、空间定位技术突破以及消费市场对深度沉浸需求的井喷,沉浸式大空间持续爆红,从主题乐园的多人协作冒险到企业级培训的仿真场景应用,从城市综合体中的数字艺术展到文旅产业的叙事革命,LBE VR的想象空间不断扩容。
据专业机构统计,截至2025年1月,国内VR大空间项目数量已超110个之多,仅2024下半年,就有超80个项目上线,从剧情内容到技术方案,再到线下运营模式,这一新业态正经历着快速蜕变。
图片来源:元力社
市场观察
在对已有项目分析中发现,国内大空间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路线,并且在主题、方案、城市布局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点~
剧情主题:历史文化类为主
剧情主题方面,在所有统计的大空间项目中,涉及历史主题的数量最多,约占50%,包括从殷商到近代的各个时期,出现频次较高的为秦、唐、宋;国外历史主要涉及古埃及,以及欧洲、南美历史。
其次是文化类大空间产品约占30%,其中多数与历史、IP类重叠,在呈现相关内容时融入大量文化元素,如山海经、三星堆、丝绸之路、敦煌等,从而实现更加生动的文化传播。IP类大空间约占21%,如西游、三体等耳熟能详的知名作品,动漫和游戏IP也逐渐成为大空间项目的新宠。此外,其他主题如建筑类约占15.6%、科普类约占13.8%、科幻类约占7%、红色类约占4%、艺术类约占4%,探险、地理、宇宙、动物等主题也有少量案例。
技术方案:无线串流成主流模式
技术方案上,目前无线串流依然是主流模式,占比超八成,其他有少量项目采用背包方案。
其中串流方案主要为本地WiFi串流,在体验与成本上拥有较好的平衡,也有少数尝试5G-A大空间方案,已具有更高并发流量以及低时延的特性,实现体验的再次提升。在VR眼镜品牌的选择上,有具体数据的近100个项目中,有约60%使用PICO头显,型号主要为PICO 4 Ultra;20%使用HTC VIVE头显,型号主要为Focus 3、Focus Vision;10%使用QUEST 3头显;少量采用苹果Vision Pro、NOLO SONIC2等,如《无象之境·瞬息全宇宙》《一梦入大唐》。
图片来源:元力社
时长:平均31.4分钟
大空间项目由于主题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在具体的体验时长上各不相同,最短仅8分钟,而最长可达60分钟。
整体看,平均时长为31.4分钟,87%的项目时长为20-40分钟之间。其中,多达20个项目时长为30分钟,数量最多,其次最常见时长为25分钟、40分钟的项目。
图片来源:元力社
价格:均价133元
大空间项目价格方面,由于上线时间、地点,以及活动价格等因素,统计数据较为困难,这里主要以单个成人的原票价进行分析。
其中整体平均价格为133元,最高票价428元,最低票价30元,44.3%票价低于100元,45.6%票价在100-200元之间,剩余近10%票价高于200元。
图片来源:元力社
创新应用:从文旅到影视,多点开花
VR大空间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文旅体验到影视制作,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封神·朝歌》通过紧凑的故事线和前沿技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历商纣王统治时期的风雨飘摇,见证一个辉煌王朝的衰落与转变。而《秦潮觉醒》则采用现代电影制作理念,结合大空间识别定位系统和Inside-out Tracking技术,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让玩家在与异兽激战的同时,体验灵活的换装机制和智斗强敌的紧张刺激感。
图片来源:数字元启
与此同时,VR大空间催生了一系列新形态。国内首部文物活化数字戏剧《天官赐福》采用“行浸式”观赏形式,结合现场演出和数字戏剧,以明代传奇小说《三言二拍》为蓝本,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南都繁会图》所描绘的明晚期南京上元节作为背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中央戏剧学院启动的MR交互数字戏剧《仓颉造字》则通过融合现实技术,突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使观众借助MR设备与演员实时互动,推动剧情发展,实现了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图片来源:数字元启
城市布局:全国铺开,京沪集中
城市布局方面,由于诸多大空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清明上河图》《水下古城》《琴岛奇遇》等,初次发布会选择所在地城市。
当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然成为众多项目的优先选择。另外,多数项目在初次发布后,会陆续在全国其他城市上线,因此也让大空间能够更好地在全国各地传播。
厂商角逐:巨头创企齐上阵
市场火热、项目频发的背后,是众多厂商的积极投入,从大厂到创企,正不断带给大众新的体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厂,有咪咕、爱奇艺等,凭借着强大的实力与丰富的资源推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还有野子科技、风语筑、宇宙猜想等,也凭借项目数量上的优势,初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当然,还有众多企业,也凭借着专注与技术投入,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推出极具特色的项目,如北京新知元浪等。也正是因为有更多企业的不断加入,也预示着2025年大空间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未来展望:千亿市场与体验革命
随着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内容创新的持续深化,VR大空间有望在未来数年打造出一个新的千亿产值市场。预计到2026年,中国虚拟现实电影市场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技术端将实现16K显示、无标记动作捕捉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内容端将通过AIGC技术提升制作效率;市场端将形成超百亿规模的细分行业。
这场由“观影”到“入戏”的体验革命,不仅将重塑电影产业的价值链,更将推动中国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技术奇点与艺术灵感相遇,虚拟现实电影有望成为继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之后,电影史上的第四次重大变革。
图片来源:数字元启
正如行业先行者所言:“未来的娱乐不仅是观看,更是参与;不仅是体验,更是创造。”VR大空间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文化叙事与商业生态的重构者。这一新兴形态正在打破传统行业的边界,创造“虚实共生”的体验经济新范式。
最新案例
01
《秦潮觉醒》
沈阳益田假日世界
4月11日,国内现象级XR沉浸式探索项目"秦潮觉醒"东北首店在沈阳益田假日世界盛大开业。该项目打造占地超600平方米的LBE大空间XR体验场域,依托毫米级定位系统与实时动捕技术,实现百人级自由行走、协同交互与肢体动作精准映射,突破虚实空间限制,构建出"行走即玩法、触碰即叙事"的虚实共生空间。
图片来源:秦朝觉醒-沈阳站
在这场沉浸式体验中,玩家将化身科考探险家,以第一人称视角深度参与剧情,在秦皇陵地宫中破解机关密语,与源自《山海经》的九尾狐、耳鼠等神兽互动,虚拟旅程结束后还能同步触发"秦潮市集"线下消费场景,形成集娱乐、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场域。
图片来源:秦朝觉醒-沈阳站
02
《穿越·汉阳兵工厂》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
2025年4月2日,国内首个3A战争类XR沉浸式大空间作品《穿越·汉阳兵工厂》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一层多功能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穿越·汉阳兵工厂》海报|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穿越·汉阳兵工厂》占地近1000平方米,包含了XR体验区、激光射击区、研学课堂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环境,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1938年武汉保卫战期间的历史事件。通过MR空间定位、动作捕捉、多人联机及地形自适应系统等前沿技术的集成,《穿越·汉阳兵工厂》成功构建了一个360度立体虚拟战场,让观众佩戴VR设备后即可化身士兵,真实感受到历史场景中的紧张与震撼。
不同于传统的展陈方式,《穿越·汉阳兵工厂》采用“剧情引导+自主探索”的双线叙事手法,摒弃了说教式的旁白解说,转而利用虚拟体验和剧情参与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参与式叙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互动性,也为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了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亲身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多名玩家正体验游戏|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穿越·汉阳兵工厂》的成功推出,展现了大空间技术在文化旅游和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通过创新的技术应用和叙事方式,该项目不仅为参观者带来了深刻的历史体验,还促进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3
《ASTATION 山海空间》
北京798艺术园区
ASTATION 山海空间作为全球首个XR户外大空间项目在北京798艺术园区落展,并入驻奥森公园。
图片来源:AI央宇宙
该项目选材自传说典籍《山海经》和《淮南子·女娲补天》,在2000余平方米的户外空间中,构建出一个可以容纳60到120人同时漫游体验的大型虚拟世界。ASTATION 山海空间将东方神话与未来科技深度融合,以北京798艺术园区的建筑风格和实景数据为基础,打造出既富有科技感,又充满文化底蕴的独特场景。
图片来源:AI央宇宙
体验者佩戴Apple Vision Pro设备,即可自由穿梭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身临其境地游览10余座虚拟现实巨型奇观,感受1:1还原的上古神话场景,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在这里,体验者既能看到横卧于空中的女娲、旋飞在上空的精卫神鸟,也能参与众神巡游的壮观场景,感受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重述的《山海经》和《淮南子·女娲补天》故事,让生活在真实世界的你,仿佛跃入神工鬼斧的“华夏上古志怪蜃景”。
图片来源:AI央宇宙
ASTATION 山海空间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户外大空间XR演绎系统,打破近年来大空间项目的室内模式,在高精度定位追踪技术上有全新突破,用户能够在广阔的户外空间中,与虚拟元素进行自然交互,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奇幻世界。
图片来源:AI央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