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广州演出市场报告:演出3000余场,同比增长32%,大型演唱会与旅游演艺票房收入均超1亿元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演出市场主要发现:
1.演出情况: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113个演出场所开展营业性演出3101场,观众人数165.3万人次,演出票房收入4.3亿元。同比2024年一季度,全市演出场次增长了32.0%(以小型剧场脱口秀演出增长为主)、观众增长23.2%,票房同比下降5.5%(大型音乐节和头部艺人的演唱会减少,影响整体票房)。
2.演出场所:全市开展营业性演出的场所共计113家,小型场所(<500座)占比62.3%,大中型演出场所(≥500座)占比27.2%,体育场馆和户外场所分别占比2.6%和7.9%。
3.演唱会:全市举办大型演唱会(≥5000人)26场,吸引观众20.5万人次,票房收入1.6亿元,占全市总票房的38.3%。
4.Livehouse:共演出387场,吸引观众12.9万人次,票房2787.6万元。
5.旅游演艺:旅游演艺523场,吸引观众90.4万人次,票房收入1.1亿元。
6.小剧场/新空间/影厅等场所:共演出1712场,观众达16.2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2254.6万元。
7.专业剧场剧院:共演出436场,观众20.3万人次,票房收入8258.1万元。
01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演出市场总体情况
(一)演出情况:营业性演出3101场,票房收入4.3亿元
1.全市演出超3000场,小剧场/新空间/影厅演出占比55.2%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01场。其中,小剧场/新空间/影厅等演出场次最高,达1712场,占全市总演出场次55.2%;其次是旅游演艺,演出达523场,占比16.9%;专业剧场剧院类演出436场,占比14.0%;Livehouse演出387场,占比12.5%;演唱会和音乐节场次分别为39场、4场(按演出天数计算),分别占比1.3%、0.1%。
2.全市演出观众165.3万人次,旅游演艺观众占比超五成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观众达165.3万人次,其中旅游演艺观众达90.4万人次,占全市观众总数的54.7%;演唱会演出观众达22.1万人次,占比13.4%;专业剧场剧院类演出观众达20.3万人次,占比12.3%;小剧场/新空间/影厅等演出观众达16.2万人次,占比9.8%;Livehouse演出观众达12.9万人次,占比7.8%;音乐节演出观众约3.4万人次,占比2.0%。
3.全市演出票房收入超4亿元,演唱会票房占比40.0%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演出票房收入达4.3亿元,其中演唱会票房收入贡献最大,共1.7亿元,占全市总票房的40.0%;其次是旅游演艺演出,票房收入1.1亿元,占比25.3%;专业剧场剧院类演出票房收入8258.1万元,占比19.3%;Livehouse演出票房收入2787.6万元,占比6.5%;小剧场/新空间/影厅等演出票房收入2254.6万元,占比5.3%;音乐节演出票房收入1552.7万元,占比3.6%。
(二)演出场所:全市113家演出场所开展营业性演出,500座以下小场所占比62.3%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开展营业性演出的场所共计113家,小型场所(<500座)占比62.3%,大中型演出场所(≥500座)占比27.2%,体育馆和户外场所分别占比2.6%和7.9%。其中,以音乐节、旅游演艺为主的户外场所吸引观众93.8万人,占全市演出总观众56.7%,贡献票房约1.2亿元,占全市演出总票房的28.9%。
02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演出细分市场情况
(一)2025年一季度广州演出市场细分类型
一季度,广州演出市场根据表现形式,分为戏剧类、音乐类、舞蹈类、其他类和旅游演艺五大类。戏剧类中音乐剧、话剧显著增长;音乐类演出中,音乐会活跃度有所降低;舞蹈类演出较少;其他类演出中,脱口秀演出最活跃;旅游演艺项目中,长隆国际大马戏贡献票房最高。
图表2-1广州市一季度演出市场细分类型
(二)戏剧类演出超600场,同比增长53.8%
2025年一季度,广州戏剧类演出共609场,与2024年同期(396场)相比,场次、观众、票房分别增长53.8%、50.3%、94.6%。场次的增长以沉浸式戏剧、音乐剧为主,其中小型场所发展迅速,成为沉浸式演出的主要阵地;音乐剧《剧院魅影》为戏剧类演出的票房做出重要贡献。
1.儿童剧演出196场,小型场所活跃儿童剧市场
一季度,广州市儿童剧演出196场,观众人数达4.6万人次,票房收入1149.1万元。从演出场所看,小剧场/新空间/影厅演出场次占比66.8%,成为儿童科学剧、儿童亲子互动剧等儿童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专业剧场剧院儿童剧演出占比33.2%,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广东艺术剧院、市桥文化中心、广州蓓蕾剧院等剧场剧院以专业舞台设施,为大中型儿童剧提供优质展演平台。
2.话剧共演出217场,专业剧场剧院与小剧场/新空间共同发力
一季度,广州话剧演出217场,吸引观众4.8万人次,票房收入1544.8万元。专业剧场剧院上演了《德龄与慈禧》《寻她芳踪·张爱玲》《蒋公的面子》《双枰记》等优质剧目;开心麻花的《开心聊斋·三生沉浸版》和《捞金晚宴》、广州塔剧场的《大真探赵赶鹅2》等沉浸式演出活跃市场。
3.音乐剧演出178场,《剧院魅影》再现羊城
一季度,全市音乐剧演出178场,吸引观众6.3万人,实现票房收入3679.7万元。经典剧目《剧院魅影》在广州大剧院华丽上演24场;春节定制版音乐剧《英歌》在广州塔亮相,收获大量好评。
(三)音乐类共演出519场,票房收入同比下降15.8%
2025年一季度,广州音乐类演出场次达519场,较2024年同期增长26.0%;观众人为42.2万人次,票房收入2.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2%、15.8%,今年一季度大型音乐节和头部艺人演出的演唱会减少,整体观众规模和票房收入受到影响。
1.Livehouse演出387场,游声场FreeField等场馆表现活跃
一季度,全市Livehouse共演出387场,吸引观众12.9万人次,票房收入2787.6万元。全市开展Livehouse类演出的场所共有22个,其中有15个Livehouse场馆,7个小剧场/新空间/影厅。Livehouse场馆演出305场,占Livehouse演出场次的78.8%;小剧场/新空间/影厅开展现场音乐演出82场,占比21.2%。游声场FreeField、Mao Livehouse(永庆坊店)、SD Livehouse演出活跃。
2.音乐会共演出89场,活跃度较去年同期呈现下降趋势
一季度,广州音乐会演出89场,较2024年同期(122场)减少33场,吸引观众3.9万人次,票房收入1125.5万元,观众、票房依次同比下降27.0%、28.0%。
3.演唱会、音乐节共演出43场,大型演唱会(≥5000人)贡献票房1.6亿元
一季度,全市共举办演唱会及音乐节43场,吸引观众25.4万人次,票房收入1.9亿元。其中大型演唱会(≥5000人)共26场,相比去年同期大型演唱会(16场)多10场,吸引观众20.5万人次,票房收入1.6亿元;大型音乐节(≥5000人)仅1场,相比去年同期大型音乐节少1场。此外,2024年同期广州举办了陈奕迅、郭富城、李宇春等头部艺人的演唱会,今年一季度头部艺人的演出相对减少。
(四)其他类共演出1429场,脱口秀演出占比85.4%
2025年一季度,广州其他类演出共1429场,同比2024年同期(1142场)增长了25,1%,吸引观众14.1万人次,票房收入为1883.0万元。其中脱口秀的演出场次最多,演出1220场,吸引观众12.4万人次,票房收入为1571.4万元。
(五)旅游演艺演出523场,大型国风实景秀《梦回岭南》打造广州文化新名片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旅游演艺共523场,吸引观众90.4万人次,票房收入1.1亿元。其中,《长隆国际大马戏》项目稳居票房榜首,占全市旅游演艺票房占比67.1%;广州融创文旅城新上映的大型国风实景秀《梦回岭南》,是融创文旅自有品牌系列的第二部大型实景文旅演艺产品,以本土历史事件、人文典故为基底,串联音乐、歌舞、武术以及创新非遗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了岭南文化的全新体验。
03
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演出市场特点
(一)春节期间演出活跃度降低,3月演出市场快速升温
2025年1-3月广州营业性演出场次有明显起伏。1月演出场次为1094场,2月共779场,3月回升至1228场,环比上升57.6%。2月受春节期间活动排期调整等因素影响,各类演出活动组织频次降低,3月演出活跃度快速回升,Livehouse、话剧演出等较2月呈增长趋势。
(二)小剧场/新空间规范化发展,潜力与挑战并存
2025年1-3月广州小剧场/新空间类演出占比55.2%。小剧场/《海珠区演艺新空间认定与行业标准(试行)》公布,广州塔剧场、珠影好说剧场、太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潮流文化中心、MAO Livehouse、媒棚Live、西瓜剧场等7个演艺场所获得首批“海珠区演艺新空间”牌匾。新空间凭借高频次、强互动和本土化内容,成为广州演出市场的活力引擎,但需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优化,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未来“演艺新空间+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或将成为增长关键。
(三)本土文化与巡演项目活跃,头部IP与区域辐射双轮动
广州一季度演出市场以非遗活化为内核,通过春班扎根基层、精品巡演辐射全国,既强化了本土文化认同,又以“非遗+现代演绎”“IP+跨界融合”等模式推动文化消费升级,为城市文化品牌注入新活力。粤剧春班火热,广州粤剧院在城乡举办近60场春班演出,覆盖香港及粤西乡镇,经典剧目《白蛇传·情》持续受欢迎。本土精品全国巡演,舞剧《英歌》、音乐剧《雄狮少年》等开启全国巡演,覆盖北上广深等近20个城市,展现岭南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