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AR眼镜未竟,AI眼镜已至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5-04-29 10:18
城市光网

早在2012年,谷歌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智能眼镜Google Glass,不过这款被称为“跨时代科技”的谷歌眼镜,市场反响却一般。

经历了元宇宙热潮,并在热潮退却后的长期沉寂后,近几年智能眼镜产业正以“AI+AR”为核心驱动力悄然复兴。

AR眼镜厂商、互联网巨头、手机头部厂商、AI创企,趁着AI大模型势头的火热,各路玩家涌入AI眼镜赛道。

据Wellsenn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增至400万副。同时,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280万副(同比增长26%)。这场由AI大模型驱动的产业复兴,正在重塑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

那么,从AR眼镜到AI眼镜的变化,这一轮智能眼镜产业复苏是“虚火”还是“实红”?本刊认为,这一轮复苏不再依赖概念炒作,其关键在于——由AI大模型场景落地、需求升级与生态重构共同推动产业实质性变革。

从AR困境到AI破局

自2012年Google Glass以来,AR眼镜始终未能突破小众市场的局限,高昂的价格、笨重的佩戴体验、有限的交互能力以及模糊的使用场景,使得AR眼镜无法走出推广困境。

现在AI大模型的成熟彻底改变了智能眼镜的竞争规则,AI眼镜通过嵌入大模型,实现了三个关键突破:

首先,大模型让设备从“显示工具”升级为“智能助手”。比如实时翻译、语音备忘录等功能的加入,使眼镜不再只是信息的展示窗口,而成为能理解、会思考的随身助理。

其次,AI技术降低了使用门槛。自然语言交互取代了复杂的手势操作,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上手。

最后,明确的场景定位解决了价值困惑。无论是Meta RayBan的社交拍摄,还是小度AI眼镜集成百度地图,都找到了精准的用户需求点。这种“功能即价值”的直白呈现,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当前,AI眼镜仍以“产品轻量化”和“配置基础AI功能”为主,但它正成为AI与AR深度融合的过渡形态。随着技术进步,智能AR眼镜终将成型——兼具高清显示与强大AI算力,且能够提供丰富的交互场景,比如实时翻译叠加场景标注、导航信息直接投射至视野等。

本刊认为,智能产业前景广阔,且竞争维度正从单一技术向系统能力拓展,这包括产品体验、技术创新、生态构建、品牌塑造、渠道革新和供应链优化六个维度。以产品体验为例,现在轻量化(多数新品控制在50g以内)和长续航(普遍8小时以上)成为重要门槛。

不过AI眼镜也面临关键挑战:如何避免重蹈智能音箱“低频工具”的覆辙?答案或许在于持续的场景深耕。当AI眼镜能像智能手机一样,自然地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时,真正的产业爆发才会到来。

这场由大模型引发的变革,正在改写智能硬件的竞争规则。对消费者来说,一个更智能、更便捷的可穿戴时代正在开启;对企业而言,技术突破必须与市场需求深度结合。

竞争格局分析

当前智能眼镜产业正经历国际巨头技术卡位与国内厂商生态突围的双重竞争格局,接下来将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国际竞争,技术壁垒与生态整合的角力

首先是市场反响不错的Meta的爆款单品——Ray-Ban Meta。自2023年10月上市以来,Meta凭借Ray-Ban Meta系列,已成功售出超过200万副,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市场先发优势。最为重要的是,Ray-Ban Meta验证了消费级AI眼镜的可行性。

尽管这款智能眼镜的功能十分常见——拍摄、语音交互、AI问答、AI翻译,不过,49g的重量、不足3000元的售价,再借助Ray-Ban品牌势能,Meta成功将智能眼镜植入全球雷朋门店,模糊了科技与时尚的边界,成功满足了大众消费需求。

此前开创AR眼镜先河的谷歌,也正在通过Android XR系统开放Gemini大模型接口,降低开发者门槛,推动AI眼镜快速普及。谷歌的策略是技术普惠,允许第三方硬件厂商直接调用Gemini的多模态能力,例如实时翻译、图像识别等,从而形成“硬件 + 软件”的协同效应。

此外,三星与谷歌合作开发的XR眼镜将于今年发布,搭载高通AR1芯片组,支持Gemini 大模型,首次生产50万台。三星、谷歌与高通的三方合作,其策略正是强化硬件性能与本地化服务,比如可以结合三星手机的Bixby语音助手和健康管理功能。

关于苹果公司,尽管此前Vision Pro遇冷,但其技术积累可以为未来产品铺路。去年苹果计划进军智能眼镜市场,并启动代号Atlas项目,对标Meta的Ray-Ban Meta,不过实际产品面市可能还需要时间。

国内竞争,性价比战争与生态跨界融合

当前国内智能眼镜行业主要玩家包括互联网头部企业(百度、小米、字节跳动)和“AR四小龙”(Rokid、雷鸟创新、XREAL和影目)。

百度依托大模型技术与搜索生态,于去年推出小度AI眼镜,预计今年上半年发售。这款AI眼镜主打教育场景(如智能备忘、课程录制)和轻量化设计(45g)。总体来看,其核心优势是中文大模型适配,例如通过视觉定位技术实现“边走边问”。

此外,国内“AR四小龙”企业如雷鸟创新、Rokid聚焦性价比与场景落地,通过硬件迭代(如更轻、更长续航)和生态合作(如办公、教育)占领市场;XREAL则通过自研芯片和产线构建技术壁垒。

整体来看,当前智能眼镜产业已逐渐分化出不同的竞争格局:国际巨头凭借技术壁垒和全球化布局占据高端市场,国内厂商则通过性价比、场景化生态和渠道下沉实现差异化突围。

而且,企业也正在从单纯的硬件竞争转向场景化生态构建。例如,Rokid与钉钉合作开发会议助手,小度科技深耕教育场景,Meta依托社交平台打造内容生态。这种竞争不仅提升产品实用性,还通过数据积累反哺AI模型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