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空间沉浸焕新,创意营造文博新场景、新模态、新社交
编者按
相约博物馆玩剧本杀、看演出……文博空间逐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领地。这种社交性的变化体现出文化场所的新转型正在悄然改变年轻人的休闲方式和文化体验。传统的博物馆已不再是单纯的静态展示空间,而是逐渐演变为充满互动性和社交性的文化综合体。年轻人对文化体验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观赏模式,他们更加渴望沉浸式、参与性的文化互动。
如今,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旅产业带来了全新生产力,博物馆也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解谜“剧本杀”、沉浸式剧目不断融入博物馆活动,并且,随着VR、AR、AI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永不闭幕”成为现实。
INTRODUCTION
一 · 融合解谜娱乐性与博物馆
科教性的剧本杀
中国典籍博物馆推出的剧本杀《山海社的试炼》,以典物馆目前的两个展览——《甲骨文的记忆》和《永乐大典》为基础,以X伯爵想要在展馆针对某一文物动手为主线,利用道具信息和手机软件上得到的信息,综合推理论证,从凯撒密码到天干地支,从甲骨文的象形寓意到甲骨文的推理预测,层层递进,最终破解X伯爵的计划,胜利完成任务。
(图片:博物馆与剧本杀的融合丨来源:显易文化)
游戏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并了解文物骨头上篆刻的甲骨文,学习十二生肖和一些文字的甲骨文书写,还可以互动体验甲骨文的占卜功能、拓印部分百家姓的甲骨文书写等,学习到相关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图片:博物馆与剧本杀的融合丨来源:显易文化)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则在博物馆剧本杀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观览新方式,推出全国首个商文化主题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剧。
(图片:博物馆与剧本杀的融合丨来源:显易文化)
玩家需要根据NPC给出的提示抽丝剥茧,在千年文物里找线索,不仅一秒穿越回了商王朝,还能了解到不少关于都城修筑、青铜器铸造等历史知识。
(图片:博物馆与剧本杀的融合丨来源:显易文化)
比如,观众化身为夏末商初的时代角色,在NPC演员的引导和带领下,在博物馆展线上搜集故事任务线索,在解谜和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完成角色客串、剧情任务并推动剧情发展。诸侯会盟、桑林祈雨等历史故事,都城修筑、青铜器铸造等古代技艺都被巧妙地融合在剧目中。湖南博物院联合解谜大师,共同推出了实景解谜游戏《马王堆·符文之谜》,剧本围绕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中的人事物展开,通过游戏设定,赋予玩家身份和故事背景,配合道具和多媒体设备,让玩家可以在观展的同时进行解谜,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和直观地理解马王堆汉墓各个文物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特别的是,该游戏全程无NPC且在馆内进行,既能够更加专注于解谜过程,也不会错过观赏其他文物。
(图片:博物馆解谜丨来源:显易文化)
博物馆“剧本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戏,更是一次深度的历史体验。参与者在亲自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带入了情感,将历史学习与轻松体验相融合。文博“剧本杀”的“出圈”,也推动文旅融合、文旅消费又上新台阶。
二 · 数字技术与文物之间的相辅相成
文博领域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使文物在当代焕发活力、彰显价值。AR、VR、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永不闭幕”。
博物馆虚拟现实的开端其实可以追溯到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数字展厅,通过影像、声音、灯光等多种感官,以超高清数字互动等多种数字化技术向观众再现北宋汴京的社会风情和文化,第一次让声画“活”了起来。
(图片:博物馆虚拟现实丨来源:显易文化)
2021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采用数字技术针对青少年观众定制了国内首个联合二次元与密室逃脱的展览《运河迷踪》。此展厅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设计出运河上的船只与不同河道场景中的机关和难题;虚实结合的唯美场景还原扬州的富裕繁华,让观众或置身喧闹的街市瓦舍,或乘着“运河”上往来的船只。
(图片:《运河迷踪》丨图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2023年,“数字藏经洞”国内和国际版、“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相继发布推出,让海内外人士通过网络就能观赏并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今年5月中旬,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就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欣赏了解中国石窟艺术。
其中,“数字藏经洞”是全球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它运用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以4K高清画质,在数字世界生动再现了敦煌藏经洞及其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结合中国风现代工笔画美术场景与游戏化互动机制,让人们能一键“穿越”至千年前,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来领略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图片:数字藏经洞丨图片:显易文化)
为了增加观看的趣味性和生动体验,项目借鉴游戏的操作模式和互动思维,设置了游戏角色,既有担任陪伴、讲解和对话的角色,也有供体验者自主选择生成、操控扮演的角色。为体验者带来了一场虚拟的敦煌文化沉浸式体验。
(图片:数字藏经洞丨来源:显易文化)
“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则结合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能力,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 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VR虚拟以现实场景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 可以“上升”到窟顶,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感受古时洞窟中曾被照亮的场景
(图片:“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丨来源:显易文化)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在优质的流行文化、互联网社交和娱乐产品中“加载”敦煌元素,敦煌主题的虚拟数字人、游戏皮肤、数字艺术藏品等不断推出。这些全新的数字媒介产品,正在不断解锁敦煌艺术的新潮玩法。
三 · “博物馆奇妙夜”
博物馆的夜游、夜宿活动热度不减,除了让更多人实现“错峰逛馆”,也让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在夜晚“亮起来”“活起来”。如国家博物馆在暑假每周日延长开放时间至晚9点,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等。
(图片:上元之夜丨来源:显易文化)
今年3月,河南安阳推出“大邑商·夜安阳”博物馆夜游活动。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六个场馆全部推出夜游项目。让游客遇见夜安阳,领略三千年大邑商的魅力。
(图片:“大邑商·夜安阳”丨来源:显易文化)
国家自然博物馆自2006年首次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以来,已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2023年暑假 ,“夜宿”这一孩子们无比喜爱的项目重回“博物馆之夜”活动菜单。
(图片:博物馆之夜丨来源:显易文化)
参加活动的家庭体验了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厅学习、自主探索、4D实景故事体验、科普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极具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并获得在恐龙公园中与“恐龙”相伴度过惊险一夜的奇特经历。
(图片:国家自然博物馆丨来源:显易文化)
四 · “内容+平台”助力博物馆融合创新
近年来,广西博物馆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博资源,与时俱进地将广西文化融合演艺、数字技术等元素,推出了多媒体舞台剧《梦见瓯骆》、“鼓动八桂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展览等特色项目,通过沉浸式的主题展演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和感悟文物的历史内涵。
(图片:广西博物馆丨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采用时空穿越的叙事结构,还原博物馆场景为剧情发生地,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展览,结合广西本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性转化,展现广西的石铲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和海丝文化,用以小见大的巧思阐释出广西“悠久、多元、融合、开放、同心”的特点。
(图片:《梦见瓯骆》丨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借助“内容+平台”的产业优势,让文物在动态演绎中获得新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历史文化的方式。
“鼓动八桂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展览则是由线上展示平台、线下数字展两个部分组成。线下数字展通过裸眼3D屏、视觉互动、魔屏触摸交互、AR、动作捕捉、裸眼VR虚拟漫游、全息投影、智能桌面交互等多种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出国内外首个铜鼓专题的数字化展厅。
(图片: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丨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展览全面复原及展示了广西古代铜鼓文化的整体面貌,跨平台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广西古代铜鼓历史文化。在八大类型铜鼓仿制品旁,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铜鼓精灵的指引下,通过“AR互动”获取丰富的铜鼓知识。
(图片:AR互动丨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外,还有“漫游铜鼓之乡——裸眼VR虚拟漫游”展项,采用VR技术还原重建古代八大类型铜鼓产生的自然、人文环境,让观众无需使用任何辅助设备,就能突破时空限制,身临其境的感受广西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围绕“铜鼓之乡”“铸铜为鼓”“铜鼓之用”“壮美铜鼓”等四个主题,展厅多维度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不仅科技感十足,还有极强的趣味性。
“铜鼓之用”展区为观众呈现了“广西古代铜鼓使用与发展体验空间”。这一空间主要采用了体感音画互动技术,让观众可以直接使用肢体动作与周边的装置和画面互动。
(图片:体感音画互动空间丨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古代铜鼓铸造体验空间”采用了多点触控智能交互透明屏技术,将四面屏幕组成一个魔方屏,打造了一个古代铜鼓铸造工坊,展示广西古代铜鼓铸造从制模到浇注成型的全过程。借助智能交互技术,观众能通过屏幕做人机交互操作,沉浸式体验古代铜鼓的铸造工艺。
(图片:鼓铸造体验空间丨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来到“壮美铜鼓”主题的“广西古代铜鼓魅力展示与体验空间”,则是一场体验美的历程。这一空间通过虚拟投影技术、3D渲染特效等手段,以美妙的声光电效果和全方位的互动投影,将铜鼓鼓面、鼓胸、鼓身丰富的装饰艺术数字资源活化利用,让观众置身绚烂的奇幻空间,多感官、沉浸式的感受铜鼓之美。
(图片:“壮美铜鼓”丨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编者后记
数字技术的革新为文化传播和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通过VR、AR和AI等前沿技术,博物馆正在打破时空限制,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生动、富有叙事性的文化符号。解谜类游戏如剧本杀的引入,用“1+1>2”的方式赋能了博物馆的体验形态,也为文化传播找到了更加年轻化、更具吸引力的路径。这种创新从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还巧妙地将文化教育与娱乐融为一体。
博物馆正在经历从"被动观赏"到"主动体验"的转型。数字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观众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成为文化叙事的参与者和共创者。这种转变意味着文化传播的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文化场所正在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的重要纽带。通过技术的赋能,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更新的文化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