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夜景照明设计赏析解析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作者:光环境研究所
01 项目概述
漳州是著名的侨乡,毗邻厦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其优越的生态资源有着“生态花都”的美誉。本次设计范围涵盖以南山桥为观景轴心,以九龙江的界面,视线可及范围内的寺庙、住宅、桥体、大型场馆等百余栋载体,景观园林及沿江岸线。
虽是大界面多载体,本项目用朴素的理念寻找漳州人最本真的需求;用灯光阐释历史悠久、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回归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思路,但用光的节制、用彩的节制、投入的节制,成为低投入提升人民幸福感、促进夜间活力、盘活新区地块价值的典型代表案例,打造宜居城市精品。
漳州三馆夜景照明形象登上了中国外交部对外宣传门户,向全球进行宣传展示。
02 现状难点
难点一:古典建筑&现代建筑
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建筑载体,体量矮小,隐藏于景观绿化环境中;现代建筑多且高大,具有视觉压迫感。
难点二:古典桥&现代桥
两公里范围内多座跨江大桥,古典桥、现代桥形式混杂多样。
难点三:岸线&园林
岸线内部空间丰富但缺乏夜间品质。公园处于建设开发期,形象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白天现状
03 设计理念
1、合理规划,突出地区识别度,增强归属感
延续“枕三台、襟两河”的漳州古城风貌格局,与新区形成联系。整体亮度、光色规划结合古寺、古桥、古城沿线以金色光为主调,与漳州古城一脉相承体现古城的记忆。其他区域以3000K暖白光为基底,凸显温暖宜居氛围,外侧桥体白光连接“襟两河”趋势。
照明意向图
漳州古城格局
刻画手法上采用大虚大实,大疏大密的整体空间形态。古典建筑,照明方式古拙,突出结构特征,闽南风格的“燕尾马背”照明重点刻画;现代建筑弱化处理,效果进行退让,用少量的光表达主次层次,做到场景有序且无光干扰影响。
南山寺
九龙江中山桥、南山桥夜景
古城城门
中山桥
2、体现“小生活”的宁静舒适
界面空间用上亮下暗、上密下疏的灯光布局体现建筑的层次感,改善了夜间对住户的光干扰,同时设计丰富底部空间,满足市民的夜间多元化需求。
照明着眼于服务百姓,配合夜间丰富的活动休闲,提供舒适的夜间环境。在这里,游人可以祈福、健步、闲聊、舞蹈、游玩、发呆、垂钓,各得其乐。
观景上处理近景、中景、远景的关系;游步中,串联各个休闲区域。手法突出特色花卉岸线、桥梁建筑及特色景观区域,照明与局部雾森结合,利用间接照明的光环境,给行人提供舒适的光、有意趣的光。
南湖生态园
3、精细化设计,塑造文化经典
漳州三馆(博物馆、艺术馆、规划展示馆),是漳州市政府为了完善文化科技公共服务设施而建设的重点项目工程。总用地面积约190亩,总建筑面积约9.37万㎡。
漳州三馆
照明设计体现三馆本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打造一个历史与现代、未来的漳州形象窗口。三馆用灯光重塑建筑的体量关系,突出品字中轴,低调内敛中体现闽南文化的神韵。对闽南传统建筑元素——“燕尾脊、骑楼”等特色突出表达,强化三大建筑对于漳州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另外,灯光突出现代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和建筑材料的细腻呈现,表达漳州人对于过去美好记忆的尊重和延续。
本方案尽可能将灯具隐藏,以减少对岸线及各个城市视看界面的影响;节能维护方面,方案在提升建筑亮度与均匀度的同时,根据建筑结构有针对性的选择灯具,以最优的灯光照明搭配,达到效果提升、减少能耗、方便维护的目的。
漳州艺术馆(经典与遐想)
04 技术保障
1、顶部桁架区域载体小、弧度大、承光面窄,照明难度大,本案采用红白混光的LED定制红线条灯,选用小体积灯具尺寸并做专门的遮光处理,利用DXM512控制,形成尖顶亮—中间暗—两边亮的“纱缦”般的弧线柔化效果,无论是近观还是隔江相望均无眩光干扰。
2、建筑立面照明及底部,为保证在广场不立一根灯杆,保持围合院落的视觉纯净,在手法处理上采用大功率洗墙灯与小功率线条灯相结合的手法,保证被照面亮度及均匀度,完美呈现整体的视觉效果。
3、工艺结构精致,利用结构隐藏管线设备,达到白天景观的完美效果。
4、机制保障:在灯具招标、看样定板、灯具进场抽检的全过程,均由检测机构对灯具效果、安规进行检测。并对典型应用面进行归并,减少灯具采购种类,减少实施难度。
设计师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现场把控照明效果,保证效果实现。
改造后的一江两岸,成为了漳州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夜经济”对于拉动漳州当地消费的增长潜力巨大。根据漳州市文旅局的统计数据,2019年上半年,漳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037.73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其中过夜游客1116.79万人次,增长11.0%,占全市旅游总人数的54.8%。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新区地块的增值,为提升漳州城市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