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解读丨三中全会:文化科技融合从重要性到急迫性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4-07-22 10:08
文化产业评论

一、对公报关于文化领域段落表述的整体理解

公报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这段话从文化自信的增强出发,展开到具体的文化发展方向、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人才保障的重要性,以及最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形成了一个逻辑关联、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递进关系。

基础层面:“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是整段话的基础和出发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撑。没有文化自信,就难以形成对本国家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也就难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和发展实践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

适应新形势:“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是对当前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明确了怎么做的发展方向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才保障:“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实现文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也是适应新形势所必须要有的支撑。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最终目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整个段落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通过增强文化自信、适应新形势发展各类文化服务和产品、培育人才队伍等一系列措施,最终目的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为什么没有提文化科技融合?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体现了什么?怎么理解?

公报关于文化领域的表述中,虽然未直接提及“文化科技融合”,但“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提法,实际上蕴含了文化科技融合的要求和意义。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跨界融合的过程,而且还凸显了文化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导向和战略布局。

同时,相比于“文化科技融合”这一较为宏观和静态的概念,“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更强调实践性和动态性,更为聚焦于信息技术具体领域,明确点出了信息技术在推动文化领域创新与变革中的更为直接和关键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三川汇文化科技看来,“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表述,既强调了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在当前形势下迅速行动、积极创新的紧迫性,这一表述体现了文化科技融合将要从重要性到急迫性的转变。

三、如何理解文化科技融合从重要性到急迫性?

首先要说明,重要性和急迫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强调急迫性并不意味着重要性被忽视,相反,重要性是急迫性的基础,先有重要性,才能谈急迫性。

文化科技融合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才会更加敏锐地感受到适应新形势的紧迫性。

三川汇文化科技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公报内容本身来看;二是从这些年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演进来看;三是从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来看;四是从技术渗透度来看;五是从破圈出圈大众认知程度来看。

(一)从公报内容本身来看

一是字面意思“加快适应”“迅猛发展”“新形势”,都表达了急迫性。加快适应,带有紧迫感和现实需求的意味,这表明,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领域必须紧迫地意识到这一外部环境变化,需要迅速行动,将其视为影响文化发展全局的关键因素,在战略层面作出快速响应和布局。

二是公报的整体内容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公报中提到“改革”有53次,并将其作为会议的核心议题,这表明了改革在当前时期的紧迫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文化领域必不可少。此外,公报还提出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可见时间的紧迫性。

(二)从这些年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演进来看

纵观文化科技政策内容及演进,呈现几个特点:

一是文化科技政策从宏观到专项政策演进,专项政策越来越多。早在2012年,科技部牵头,联合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文物局等部门成立了文化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组,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此后陆续有《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出台。直到近些年,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专项政策越来越多。诸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广电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

二是文化科技政策的内容表述与科技技术发展及应用密不可分。比如前几年政策内容没有提及5G,VR/AR,人工智能等,现在政策内容均基于这些技术应用制定。可以预见的将来,文化科技领域的新词,新概念,新场景也会越来越多。

三是文化科技政策越来越不是文旅部、广电总局等文化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更多跨部门协同推进。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推出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等。

(三)从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来看

近年来,我们观察到文化领域中许多项目确实开始融入科技的元素,然而,这些融合往往停留在表面,多数内容呈现出粗枝大叶的状态,缺少用心制作的精品力作,全国各地的文化科技类文旅项目也越来越同质化。虽然科技在其他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和创新性成果,但转化为文化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科技赋能文化领域的发展仍然显得小打小闹、雕虫小技,文化领域嫁接科技还呈现圈地自萌的状态。

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和多元,消费者更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和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那些简单易行、容易上马的、从无到有的项目已经不能满足下一阶段的需要。比如这两年文旅元宇宙项目可以说有点过剩,项目很多,但是精品没多少。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从有到精、人有我优的要求,需要在科技化深度赋能下,精细化提升、高创意加持,是体现内功功力的阶段。

(四)从技术渗透度来看

当前科技元素对于文化领域的融入和影响,整体上显得还不够深入和广泛。观察当前各地积极布局的文旅与科技相结合的项目,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沉浸式的体验已经成为文化科技融合落地的代名词。虽然这种想法直观且易于理解,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沉浸式的体验只是文化科技融合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它并不能代表文化科技的全部内容和特质。

此外,我们也要注意到,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是异常迅猛的,这种快速的发展对文化领域是一种根本性的冲击和变革。如果回顾过去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元宇宙、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增量的方式,对文化业态和内容进行了扩展和补充。然而,时至今日,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显露出对文化业态进行结构性变革乃至颠覆的潜力。这就对文化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领域需要迅速适应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以便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新兴科技,从而丰富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种类。换言之,文化领域对待科技创新和技术融合的态度,应当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保持同步,不能自我觉得文化领域护城河很深。

(五)从大众破圈出圈程度来看

当前,文化科技融合的工作主要在政府体系内推进,尚未引起全行业的广泛重视,更不要说出圈引导普通社会大众的认知和理解。即便是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逐步关注,但对于如何具体推进和实施,仍然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有效的抓手。此外,技术认知壁垒、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

以三川汇文化科技调研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落地推进为例,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对于政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不足,导致主官们在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时缺乏思路、勇气和决心,畏首畏尾,或者持观望态度,随大流跟着别人做,保持不掉队,但不会走在前沿,更遑论突破或创新。

而《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现在看来,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任务十分紧急且繁重。

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急迫性加强,国家下一步会怎么做?

从公报和新闻发布会解读来看,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三川汇文化科技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三中全会公报中“人才”共出现了5次,其中一次就是在文化领域。文化领域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公报中提到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于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

针对传统搞文化的不懂科技,搞科技的不懂文化,两张皮,割裂严重现象。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解读时表示,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文化领域可以抓住机会,建立系统的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与学科体系建设。

(二)高标准市场体系与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其中建设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等,与当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任务要求高度契合,可无缝对接。

如果2029年完成文化领域的“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那么按照《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再用5-6年的时间,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突出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从区域文化经济的角度来看,必须立足区域优势,不要轻易在“荒凉的沙漠中寻找绿洲”,要清楚认识到,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全国一盘棋,统一模式和措施是不可行的,盲目的借鉴照搬政策措施和发展模式是不可行的。区域文化经济,特别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推进,需要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底层支撑,除此之外,还与人才、企业、财政、资源禀赋、整体环境等相关。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底子、优势、体量,就制定什么样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科技发展模式,这是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文化产业评论
+关注
已关注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