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智谱CEO张鹏:这波AI浪潮就像“水漫金山”,无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5-01-14 14:46
元界

我们仍然在对标OpenAI,因为OpenAI 确实是世界顶尖水平的竞争对手,不过它正在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同时,OpenAI 的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我们也会向这些竞争对手学习,并借鉴他们的优点。

OpenAI 确实给了我们一些目标和激励,但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路,自行判断。

在年度接受得到访谈中,智谱CEO张鹏如此表示他对OpenAI的看法,及要找自己的路的观点。

从新一代基座大模型 GLM-4 的推出,到智谱清言 App 发布 AI 视频生成、语音通话等新功能,智谱不仅是 2024 年中国 AI 企业里的“明星”,而且它的很多动作已经走在了 OpenAI 的前面。

张鹏认为,如果你处于垄断市场的地位时,你的产品发布节奏可以“挤牙膏”,想挤就挤点,市场上都得买它的东西。但对于后来者,这种紧迫感是不一样的,我们无法采用那种策略。在推进的过程中,只要产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就尽快将其转换并发布。

相比ChatGPT的发布,他认为,更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是它达到了1 亿用户,这展示了 AI 技术的现象级影响力。而马斯克提到了全球智能设备与人的比例达到 1: 4,这意味着智能设备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这种融合标志着 AI 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

在他看来,接下来的超级应用不一定是机器人或机器狗,最有可能的是智能设备,比如手机、汽车、电脑或穿戴设备等。

而对于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影响,他认为就像“水漫金山”,没有人能完全置身事外,而能否实现 ROI 平衡,是决定技术能否大规模落地的核心。

以下为对话的主要内容:

OpenAI正在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D:外界一向认为,智谱在追赶 OpenAI 上速度最快,产品线也全。过去这年,我们也看到,智谱还推出了很多非常有想象力的新功能,比如 AI 视频通话、AI 视频生成等,所以我很好奇,你们内部怎么看待对标OpenAI 这件事?

Z:我们仍然在对标 OpenAI,因为 OpenAI 确实是世界顶尖水平的竞争对手,不过它正在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同时,OpenAI 的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我们也会向这些竞争对手学习,并借鉴他们的优点。

OpenAI 确实给了我们一些目标和激励,但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路,自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出一些东西,这些可能是 OpenAI 觉得没有必要做的,但对我们来说可能非常有意义。

例如,率先开放视频生成功能。虽然我们目前的能力,在视频生成的时长、分辨率、物理规则的理解方面可能还有一些差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中可用的部分先拿出来,提供给大家使用。这就是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之处。

D:你会发现 OpenAI 在新产品或新功能的开放节奏上,今年是比较慢的,但智谱过去半年,新功能发布的速度非常快。在你们内部,如何评判这些新产品 / 功能的优先级?

Z:早期很多业内人士研究 OpenAI 内部研发和组织模式,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像这种创新性的研究,通常以集团工作站的形式进行,分为不同方向进行研发。哪个方向、哪项研究达到可用阶段,就先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沿途下蛋”。

正如你提到的,我们在视频通话和手机控制等功能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能力也不算完美。我们还需要在后续进行改进。但是,作为追赶者,我们没有资本在放与不放之间犹豫。

如果你处于垄断市场的地位时,你的产品发布节奏可以“挤牙膏”,想挤就挤点,市场上都得买它的东西。但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这种紧迫感是不一样的,我们无法采用那种策略。在推进的过程中,只要产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就尽快将其转换并发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认为既然 AI 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我们就需不断向大家更开放地公开这些内容。因为单靠某一家企业,都很难实现我们追求的理想。

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整个行业、整个社会更多的人和资源参与进来。因此,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以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接受新技术,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会在这方面做很多努力。

不是 AI 发展太慢

是整体社会结构演化太慢

D:您有没有看到一些小的信号或现象,未来可能是 AI 领域的创新点或者突破口?

Z:这种信号特别多。每年我都去上海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年我逛展馆的时候,“大模型”这三个字几乎占据了每个展台的核心位置。无论是技术展示还是宣传文案,似乎所有展商都以“大模型”作为卖点。媒体报道的重点也都是大模型。

但2024年你会发现,情况不太一样了,大模型的展商明显少了,大家更多的是讲自己用 AI 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举几个我看到的例子,7 月份我们在深圳办了一场小活动,外面布置了一个展厅,邀请了很多厂家参展。

其中有一家让我印象深刻的公司,是做医美设备的。他们参展的那个设备,外形是一颗蛋,一面开口,你可以把脸放进去。设备里面有很多高清摄像头,拍完照后会用 AI 分析你的皮肤状况,根据皮肤特点生成个性化的保养建议,包括给你推荐适合的护肤品类型等。

那家公司的代表介绍说,他们还有一个化妆镜,带摄像头,可以拍照。我说,化妆镜不是也很好吗?为什么要做成蛋的形状?他说化妆镜的摄像头因为受光照和环境影响,拍摄结果往往有偏差,而蛋型设备可以完全控制内部灯光,精度更高。我觉得这个设备做得非常细致,很有意思。

其实这种设备成本不高,但如果医美店里都有这种设备,确实非常好。这家公司使用的模型正好是我们家的,是我们应用生态中的一个合作伙伴开发的。

D:没想到你的大模型那么快就用在了医美行业。

Z:对,而且是实打实有效果的。还有一个厂商的产品也很有意思。他们开发了一款桌面小机器人,它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跟手机连在一起。手机屏幕就是显示面板,你可以跟这个机器人聊天,屏幕上还能显示出各种动态表情。你碰它,它还会跑来跑去。这个小机器人叫“LOOI”。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未来的生活中,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的陪伴型宠物小机器人。

所以你会发现,AI 在快速进化。回想一下,大约一年前,大模型的智力水平大概相当于中学生。而现在,最顶尖的模型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和博士生媲美。这种进化速度实在令人惊叹。

D:您提到的这些信号非常好,说明在很多垂直和细分领域里,AI 融合的速度更快。可能是因为规模小或场景简单,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融合开始了。

Z:没错,不是 AI 发展太慢,而是整体社会结构演化太慢,跟不上 AI 技术的革新速度。很多人还没有准备好如何使用 AI。比如,去年大家还困惑于如何向模型提问。简单地说,人们还没有适应这种新技术。但对年轻一代,比如孩子们,他们对 AI 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

AI项目:科学、教育与大健康

D: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今天有一个聪明且能融到资金的年轻人来请教你,但他的资金仅能支持一个 AI 项目的初期落地。你会建议他从哪入手?

Z:作为工程师,我会考虑资金的多少,如果像马斯克那种级别的钱,发挥的空间就很大。但如果资金有限,只够支持初创公司运营几个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入手。

首先,AI 科学(AI For Science)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领域。之前我和几位年轻的 AI 同行聊,他们认为过去二三十年里,基础科学在某些领域的突破较少,而近年来诺贝尔奖将部分物理学和化学奖项授予 AI 相关研究,表明 AI 正在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未来三五年甚至十年内,会解决许多根本性问题。

如果要选择具体的应用领域,我的建议是考虑投入教育和大健康。教育领域存在着很大的机会,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个体,而且 AI 有可能彻底改变教育方式。大健康领域也是如此,不仅限于医疗,而是涵盖了广泛的健康管理和预防。

一所大学上线了123 门课程的 AI 助教

D:AI 在教育领域的普及非常重要。作为 AI 从业者,您看到的 AI 对教育的改变是什么样的?

Z:从教育的模式和范式上来看,最明显的是教师作用可能会被“弱化”。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教学任务可以由智能设备来完成,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我今天早上和大学的一位老师聊,这个学期他们大学上线了 123 门课程的 AI 助教,每个学生都配了一个 AI 助教。AI 助教能干什么?不只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还能批改作业、审阅论文,甚至给出修改建议。

新的工具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怎么拥抱这个东西?第二,怎么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比学生更快掌握它,服务好学生?这是对老师的挑战。

有一个概念很有道理:古代教育是师傅制,比如孔子,他直接教导 72 个弟子,每个都是因材施教。后来进入农业和工业社会,为了降低成本,教育变成了标准化、规模化的课堂模式,这是当时的必然选择。到了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在线教育出现了,但内容仍然是人工编辑的。

而人工智能时代,可以再前进一步。AI 能够基于每个学生的情况,定制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路径,陪伴他们学习。几十个、几百个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是人做不到的,但 AI 工具可以做到。想象一下,如果这种技术得以普及,把 “师生比”拉到 1∶1,这将给教育带来多大的改变?

下一个 AI 超级应用

D:整个社会和人类都需要为 AI 的全面融入做好准备,您觉得是否会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

Z:目前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志性事件,其实可以用之前的一些标准来衡量。比如,ChatGPT 发布的那天虽然很重要,但更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是它达到了1 亿用户,是历史上最快达到 1 亿用户的应用,这件事展示了 AI 技术的现象级影响力。

接下来,那就是看是否会有另一个 AI 应用打破这个纪录,或者在更大范围内取得类似的成功。马斯克提到了全球智能设备与人的比例达到 1: 4,这意味着智能设备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这种融合标志着 AI 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

D:也就是说,一个能够进入物理世界的超级应用或设备会是关键,对吧?

Z:是的,这个超级应用不一定是机器人或机器狗,它可以是手机等智能设备,只要能够迅速普及,覆盖全球。这只是一个可能的路径,我们不必局限于某种形式,重要的是这种应用能让所有人习以为常地接受。

D:作为从业者,您能想象它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应用,或在哪个领域发挥作用?

Z: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智能设备,比如手机、汽车、电脑或穿戴设备等。这些产品形态的普及能够更好地让大众接触并接受 AI。

其实,过去的智能音箱、智能眼镜等智能设备并不是没有,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人们觉得它们不够智能,理解不了需求。如今,随着 AI 技术逐渐成熟,人们会觉得这些设备更加智能,能够理解他们。

因此,智能设备普及的接受度会更高。而且,这些设备的更新成本并不高,后面可能就会像我们现在换手机一样,两三千块钱到七八千块钱不等。

D:确实,现在的孩子已经习惯于语音控制一切,认为所有东西都能滑动、点按,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Z:是的,这是一个梯次变化,从触控到语音交互,再到设备理解需求。未来,会有一系列基于 AI 技术的应用逐步普及到各个生活领域。今年我们看到了AI 眼镜、AI 项链、AI 鼠标、AI 指环等,未来会有更多。

信息化程度

是大模型发挥优势的条件

D:我看到智谱已经在帮 2000 多家企业落地 AI,从您目前的观察来看,哪些行业跟 AI 的融合更快?

Z:大家都在探索,我们也是和客户一起探索。有些行业的创造力确实让我很佩服,在应用上确实很有想法。

比如金融行业,像审批贷款这类业务,原来的风控模型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通常会有一个专员去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评级和还款能力。我们刚开始涉足这块时,做的工作更多是数学建模、量化等。

但今天你会发现,有一批人用 AI 和大模型方法去快速筛选数据、计算风险模型,而且效果还不错。有家大型银行内部还通过举办比赛的形式,来落地 AI 技术,大家都很有热情和想象力,总能找到切入点。

还有制造业,尽管流程复杂、安全性要求高,但他们也在尝试融合 AI 技术。举个例子,制造型企业想要优化流水线、提升良品率,原先都靠人工经验来决定要不要增加质检的环节和次数,从而找到核心影响要素去做优化。

但人的经验很多时候是一个黑箱,可能记错了,可能关键变量遗漏了,导致产能和良品率上不去。

所以后来,我们就和这家制造业客户一起合作,引入大模型去做记录和分析,模拟“产能爬坡”测试。起初我们也担心效果,但最终发现通过大模型是可以做到的。

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它能把人的经验转化为类人的知识沉淀,虽然是个黑箱,但优化能力更细致。它能找回那些长尾细节,而这些细节是人凭经验抽象出来时容易忽略的地方。这样的效率和效果让我感受到,确实可以创造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新点。

D:如果能帮工厂解决这类问题,那同样的方式可以推广到更多制造行业。

Z:理论上可以,不过实际推进中也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很多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甚至连基础的数据都没法收集完整。我们服务过一家企业,它的信息化程度还算可以,但即便如此,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也都花在了整理数据上。对一般企业来说,这种成本是个很大的挑战。

D:所以金融行业推进得快,是因为数字化程度高吧?

Z:对,这确实是行业的先决条件。反过来看,数字化程度低的行业也有巨大的潜力。传统路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而新技术可以跳过这些步骤,直接解决问题。这就为那些没有数字化基础的行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D:是的,很多公司以前一直说数字化转型,几年都没有转过来,现在反而可以直接用 AI 跳过这些复杂步骤。

Z :当然也不能完全跳过,但可以有新的路径和工具。比如以前处理纸质文档,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现在用 AI 技术,成本和效率都会大幅提升,周期也缩短了。这就是新的技术和工具带来的机会。关键是要改变传统思路,不一定非得按照过去的方式一步步来。

能否实现 ROI 平衡

是决定技术能否大规模落地的核心

D:确实,很多传统企业对 AI 是又期待又焦虑。像餐饮老板问有没有 AI 工具能帮忙看后厨运作情况,环保行业希望用 AI 判断植物是否需要喷药。这些需求其实在各行各业都存在。

Z:这些需求,技术上都能解决,关键是成本问题。如果解决问题的成本高于传统方式,企业当然不会接受。所以说,能否实现 ROI 平衡,是决定技术能否大规模落地的核心。

D:这真是次大洗牌。过去只是 AI 公司之间的竞争,但现在连传统行业也会因为智能化改造而重新排位。那些非常传统的企业,如果能率先完成改造,就可能排到前面。

Z:是的,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像“水漫金山”,没有人能完全置身事外。它不仅会重塑 AI 行业,也会重新定义整个产业的格局。谁能率先完成智能化改造,谁就能在未来的行业格局中抢占先机。

从认知对齐,

到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契合

D:如果让您总结一下的话,那些跟 AI 融合得更快的企业,有什么特质吗?

Z:从行业角度看,那些数字化程度较高、有技术创新意愿和能力,以及有资源和资金投入的企业,更容易快速接触并应用 AI。具体到企业来看,一把手的认知和推动能力非常关键。一些企业领导只是口头上说要应用 AI,但实际上不够深入了解技术的本质,也无法有效推动执行。

举个例子,有些企业的领导和我聊过,他们会说,你看,我们这波投入到现在也没挣到钱,反而是卖铲子、卖水的人挣到了。如果认知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影响他们在实际执行中的决策。他们会认为当前最急需做的是打好基础、比如购买硬件、建设计算中心等,但这些是不是真正关键的,要看具体情况。不是每个企业都要自己搞全栈的能力建设。

D:确实,这与一把手,或者说每个企业的决策层的意愿能力密切相关。

Z:从认知层面对齐,到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契合度,这两者都非常关键。关键在于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找到新的价值点去应用 AI 技术。

D:很多传统企业已经意识到了,AI 能帮他们做很多事情,但具体到实际应用时,又很难提出具体的需求。怎么缩小这中间的 Gap 呢?

Z: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我们的路径一直是保持开放的生态模式发展。因为世界太复杂,没有一家企业或组织能够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很多问题你都想象不到,即使想到了,也没有能力全部覆盖。我们要做的是推动底层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能力。

所以,一方面我们在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同时也会下场去帮助客户解决垂直领域的具体应用问题。这些具体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感知市场的触角,通过这些触角,我们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去改进底层技术。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要理解我们的技术,还要理解业务,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及时释放技术红利和势能。这种多层次的合作,能够扩大技术应用的宽度和深度,比单一企业的力量要大得多。所以,既了解 AI 技术又懂得各领域业务的中间人,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在帮很多传统行业的人打开想象力,看到 AI 技术的可能性。

文字来源:得到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中国元宇宙未来产业100人”官方账号。面向中国未来新质生产力产业,以元宇宙+、Al+、Web3、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为主要关注领域,打造产学研用投领袖、专家、中坚、黑马的思想社区,并提供内容输出、智库、论坛、资源整合等服务。
+关注
已关注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