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让“国宝级”文物会说话,中国考古博物馆沉浸式讲好国宝文物故事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4-09-12 14:14
沉浸城市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中国考古博物馆尽可能地让文物“活起来”。中国考古博物馆为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馆藏了来自田野考古一线的6000余件展品。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以社会形态变迁为基本脉络,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撷取中国历史研究院珍藏文物精品和文献精华。基本陈列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呈现我们民族悠久、深厚的文明积淀。

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中国考古博物馆正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

INTRODUCTION

一 · “国宝级”文物赓续文脉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前,拾级而上,推开铸有《千里江山图》纹样的大门,一条“历史大道”在眼前展开,它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铭刻着中华大地上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余年的文化史和五千余年的文明史。自2023年9月15日对社会公众开放以来,这座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的、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不仅是国家宝藏的聚集地,也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出“历史正声”的窗口。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里,你能了解3600年前的中国龙是如何演化的,面条是何时发现的,猪的起源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穿梭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中,也可以站在“甲板”上体验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编钟是能敲的,机器是能帮人占卜的,陶器残片是可以触摸的,各种国宝级文物是可以印在纸上的。

01.webp

(图片:模仿田野考古发掘中地层剖面的墙壁丨来源:人民画报)

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为主题,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所设置的基本陈列展厅达7000多平方米,展出展品6000余件。这一基本陈列汇集了几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展现着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从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到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从新疆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出土的丝路佛迹,到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等水下考古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遗珍……中国考古博物馆见证了中华民族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足迹,也见证着中华文脉的赓续绵延。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厅中部分展品被放置在如仓库般的小格子内,考古出土物则以遗址、遗迹为单位进行密集陈列,旁边还附上图解说明,这种陈列方式反映出博物馆的“仓储式陈列”特色。考古学研究往往是整体地考察一定时间内分布于一定区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迹、遗物,即按照考古学文化来研究,着重于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而不是孤立地、鉴赏式地研究单个器物。

这样的学科特点从根本上要求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要充分考虑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遗迹单位,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组织、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学解读。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这句诗经中的话在馆内收藏的绿松石龙形器中得到了印证。这是件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绿松石龙。龙头置于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青、白玉组成鼻梁,硕大醒目的鼻头由绿松石组成,眼睛则是两块圆饼形的白玉,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虽然这不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龙形象器物,但因其与后世中国龙的形象最为接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02.webp

(图片:人们参观“民族觉醒”专题展区丨来源:人民画报)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凝练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陈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得到了生动体现:展品涵盖从远古到近代的各个时段,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陶瓷、瓷器等的繁复工艺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缩影;在“大国一统”展区,历代疆域变化、中国古代都城一脉相承的规划布局等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更多地体现在“和融万方”展区,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以及场景模拟,共绘一幅文化多元交汇、文明包容共存的博大画卷。

二 · 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文明起源”展区,一件距今大约4800年、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被置于入口处的显眼位置。这件文物腹上部有一组刻画符号,从上到下是“日、月、山”形,史学界认为这和汉字起源有一定关联。参观者只要轻点展柜玻璃,大口陶尊上“日、月、山”的图案便“跳”到了玻璃上,如若感觉图案不够清晰,还可用手指操作将其拖拽、放大。这是距今约4800年前的笔触与现代的光电效果的交叠重合,是穿越时空的对话。

石器时代展区的整个走廊被打造成岩石洞窟,两侧粗糙的岩石和头顶的星空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社会的野外夜晚,墙壁上还投放着智人形象,为观众展现智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形态变化。在农业起源展区,水稻和谷子的模拟实景又把观众带到农田中,体会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继续向前走进甲骨文展区,观众可通过视频观看甲骨文演变,体验一次商人占卜过程,接着以俯视角度欣赏复刻的山西襄汾陶寺城遗址。

03.webp

(图片:展览通过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参观者在当下的氛围中体验历史丨来源:人民画报)

互动玻璃展柜的实现来自于数字技术的支持。据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介绍,考古博物馆对大口陶尊进行了3D扫描,并整体做了动画展示,由此,观众便可在大口陶尊前,通过触摸屏幕与展示物品进行互动,了解陶罐上文字的雏形。

数字化技术更是让观众与文物“亲密”接触,通过3D数据建模,文物可呈现在智慧屏幕上,只需轻触展柜玻璃,便能够全方位近距离观赏文物的细节、色彩。在“宅兹中国”板块,有一块可移动的智慧互动屏,屏幕可停留在观众喜爱的文物前,供观众放大、了解,吸引众多游客体验。据介绍,未来中国考古博物馆还将建设博物馆智慧导览讲解系统基础平台,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参观线路推荐,同时结合室内定位技术为观众提供移动端的导览讲解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中国考古博物馆尽可能地让文物“活起来”。

在展览现场,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OLED透明显示屏、裸眼3D等手段的运用,为观众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在石器时代展品区域,穿插有模拟打制石器的互动视频;在甲骨陈列附近,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体验商人占卜的过程;通过3D建模重现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外,还设置了车辙、骆驼脚印等的道路模拟场景。

04.webp

(图片:小朋友翻看雍正帝硃批电子翻书丨来源:人民画报)

这些互动式观展、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有更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打造一个网红打卡地,而是希望借助这样一个平台,让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被更多人所了解。这是我们史学研究者的使命担当。”

三 · 鲜明考古特色书写中华灿烂文化

在陈列布置方面,尝试复原考古工作中的原生场景是考古博物馆的特色所在。位于中国考古博物馆“历史大道”两侧的两驾商代马车,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车。这两架商代马车,是考古工作者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将它们从殷墟遗址移动至此,并在实验室展开了长期的考古研究工作。

在商代马车的两侧,有两面镶嵌着诸多器物、有着层层线条的墙壁。它并非只是用以装饰的装饰墙,它所模仿的是田野考古发掘中所必须处理的地层剖面。何为地层剖面?简单来说,人们在一个地方长期活动,就会在原本的地面上堆积起一层熟土,熟土中会夹杂着人们无意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考古学中把这种土层称之为“文化层”。后来的人在这一“文化层”上活动,便又堆积起新的“文化层”。如若一段时间内没有人类活动,风沙、淤泥等自然活动会形成天然的堆积层,被称为“间歇层”。“文化层”与“间歇层”层层叠压,就在地下形成了如中国考古博物馆序厅两侧墙壁一般的堆积地层。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就必然晚于下层的年代,这样就形成了一部没有文字的编年历史。考古学者即借此判断出了各种文物的相对早晚关系。

05.webp

(图片:陈列的马车丨来源:人民画报)

在展品的陈列上,中国考古博物馆以“仓储式陈列”为主要展陈方式,以遗址、遗迹、墓葬为单元进行集中展示。在巩文看来,“仓储式陈列”体现了考古学鲜明的学科特色。

“考古学研究往往是整体地考察一定时间内分布于一定区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迹、遗物,即按照考古学文化来研究,着重于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而不是孤立地、鉴赏式地研究单个器物。”巩文说,这样一来,就要求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以考古学文化、重要的考古学遗址来组织陈列展示,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文物所处时代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等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古学解读。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厅中仓储式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正是基于此考虑。

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中国考古博物馆正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

编者后记

中国考古博物馆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中国考古博物馆成为展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及五千年文明史的璀璨窗口。馆内“历史大道”贯穿古今,展示重要历史节点。博物馆不仅汇集6000余件国宝级文物,还通过“仓储式陈列”和丰富专题,深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此外,中国考古博物馆还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装置等,使古老的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通过多媒体与实物结合,观众可体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博物馆不仅是国家宝藏的聚集地,更是传承与发扬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

随着科技的进步,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视听互动,而是将利用VR、AR、MR等技术,为观众打造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将能够“穿越”到古代历史场景中,亲自参与历史事件的模拟,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博物馆将与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开发创新项目,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博物馆行业的数据规模将急速增长,而与之相关的,包括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安全监管、文物资源数据及文创内容的产权保护和价值确认等治理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中国沉浸城市创意营造学术智库
+关注
已关注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