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区4号高炉灯光设计
▲钢铁巨构凌驾于园区上空,定义天际轮廓和园区夜色基调
1988年到北京工作,感觉首钢离北京很远,也一直没有得到进首钢参观的机会。当时北京二环路外有很多菜地,三环路刚贯通,专家们正在议论四环要不要贯通和要不要建那么宽的车道,走地上还是走地下。那时首钢还在大生产阶段,烟囱在冒烟,大冷却塔在冒气,首钢的天空状态也左右着首都天空的空气质量指标,为数不多的小汽车尾气的汽油味儿很呛人,我严重晕车到晕城。时年首钢的铁矿石产量1975万吨,生铁产量336万吨,钢铁产量357万吨,成品钢材314万吨,因此首钢的产值也左右着北京的GDP。这样的生产重地,显然不是旅游目的地,参观几乎不可能,除非是首钢家属,走走后门。当然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同也没有那么大的意愿是主要原因,想想当年进故宫是走过后门的。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古建,为了写论文,我让导师与学校写了介绍信拜访名家,故宫的学者于倬云先生就是一位重要的访问目标。记得当时从故宫后门门卫处打电话联系,说明来意,很荣幸受到接见。于是从后门不花门票进入故宫古建研究所又聆听了于先生关于故宫古建之美的教诲,还在于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御花园没有开放的部分。当时于倬云先生是13级干部,有专车,好生羡慕。
▲群明湖边远望高炉水天一色
▲由商业设施看高楼,天高云淡,光影互映
今天有幸坐在首钢园区六工汇的办公室内上班,西南边是谷爱凌冬奥会夺冠的滑雪大跳台,旁边有4个仍然耸立着的大冷却塔,西南边远望是永定河上的首钢大桥,也是长安街的延长线。东边就是改作服贸会的主会场。西偏北望石景山,功碑阁泰然矗立,那也是个古建的阁。办公地点六工汇的名称由来据说取义自古代六种工匠,《礼记·曲礼下》有言: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于是,在工业文明的园区内,又找到了建筑文明的缘渊,与我的所学古建专业产生了瓜葛,也真是缘分。那些大冷却塔,也是现代主义先驱勒·柯布西耶执意要引进现代建筑公共空间中的造型,作为学习过建筑学的,居然也有居于现代主义原点之中的感受。也曾设想过在4个塔内做溜冰场,相互打通,内部投以梦幻影像探索元宇宙。那个冲天的圆洞比罗马万神庙9米的天窗大了许多,无比震撼。这样工业文明进一步与体育文化联系在一起,而且溜冰场的空间也与元宇宙有嫁接了,所有的行为都找到了合适的理由。
▲大尺度的构筑物需要大写意的光
4号高炉在服贸会的范围内,成为高耸的地标。此次更新改造变成展览展示会议的综合体,名为“首钢国际会展中心”。高炉内部的炼铁设备成为展品与回忆的引子,核心部分保留,空间为展示使用。搬到首钢办公,得意于首钢人的热情,把4号高炉外观灯光设计任务项目交给我们,这是我开业20年来离公司最近的项目了,隔了一条马路,直线距离100米。到项目上,我们比业主更近。因此给业主夸海口说,现场随叫随到,全天候服务。在设计初期,公司的设计师让我在电脑上讨论方案,我觉得怪怪的,炉子不就在旁边吗,还追着建筑师要3D模型,效果图,我就纳闷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公司同事之间,近在咫尺,却也在微信上对话,“在吗”诸如此类。不知不觉中,世界虚拟了。
我要写篇文章,必须落在纸上,然后再录入电脑,触觉对我很重要,现实对我很重要,虚拟现实总觉得不过瘾,增强现实也怕过度,其实增强现实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过。不过,我已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导航,他们已是身体的延伸,缺失的话感觉很不自在,会很迷茫,虚拟确实无处不在,进门首先找WIFI。
▲金属构架的力量感与光的强弱平衡
▲用光体现工业设施的张力
▲细部的强化与弱化
说说高炉的设计。首钢作为工厂在迎接2008年奥运会前就停产搬迁了,冬奥会前又全面更新再利用,建筑井然有序,园区一气呵成,并且有了统一的照明规划逻辑,大多建筑由国内优秀的照明设计师设计过。第一个在冬奥会前亮起来的是3号高炉。3号高炉保留设备原貌最多,有电梯直通顶部,成为高炉观光点,室内改造成了文创空间。3号高炉的夜景灯光明暗有致,也柔和自然,照明逻辑原汁原味的表现了高炉高大巍峨与火红年代的感觉。冬奥会后亮起来的是1号高炉,1号高炉内部空间为元宇宙虚拟现实展示空间,外观照明手法是在红色基调一致的基础上,采用了有点赛博朋克味道设计手法,更显年轻,线条成框,光点闪烁。
▲表现高楼材质的光作为一种模式
我们设计的4号高炉在服贸会场内,室内及加建部分为展览服务的空间,底层增建部分为全新的设计,只有高炉主体外观维持旧貌。顶部高耸的铁塔在园区四方可见,旁边的小转炉像个小比例参照物,给大高炉一个尺度上的印证。灯光设计的策略是维持园内其他高炉的光色基调,在细节上引入点火升温的场景,在街道尺度上产生与人的对话与共鸣,就像有一股火焰在给炉子加温。同时在顶部加了一圈投光灯下照,强调这火焰对上部升温的回应。最高炉架结构粗壮,从内部搭起的悬架上逐层打亮,强调构架整体内聚的力量。灯光染色范围重点突出老设备结构体,下部至加建底层屋檐,其他回归现代建筑的正常使用色温。高炉底座有几层锈色铁皮屋檐围绕,用向下的连续线性灯光照亮下侧屋顶。出光口挡光板通过精密计算,使街道行人察觉不出光来自哪里,几层屋檐却被均匀地亮了。围绕高炉的爬梯加上了作业时用的功能光,明亮的光点打破了宁静热烈的大面积红色。亮起的4号高炉,从新建筑的夹缝中,从群明湖对岸,从高线廊桥,从长安街延长线,从S1线上,皆可见其高耸的身影。在夜里,与其他高炉一起,定义着首钢的夜色与天际轮廓。
▲环境与主塔的相互关系
▲用几盏投光灯补足附属设施的光作为陪衬
这个庞大的园区与798,751不一样,大尺度,与西山相侍,与永定河相伴,与周围居住的首钢职工及其后代相随。游园中的人有的就是离开首钢多年后回来看看的人,说起高炉的兴奋感溢于言表。一代人的记忆,一座曾经被京城依赖的GDP贡献者,今日转变为工作,休闲,游览,商贸,生活的地方,时空价值记忆重叠在一起。
▲整体效果与点火意象,色温与火温
▲根据使用要求,灯光可以编排各种梦幻色彩和模式
▲灯光的细节恰当地融入整体构造逻辑中
高炉外观的光色是可调的,想着哪一天试着把点火作为一种仪式让蓝色的火苗串起,让钢铁的火花更迷人。
▲亮起来的首钢4号高炉与首钢的夜环境相得益彰
每日下班走过,高炉不再是孤单的存在,它与我们的专业工作关联了,就像首钢园区的食堂,也是我们的食堂,纽带就是这么产生的。一路向西,驾车20km,早晨阳光目送,傍晚落日推背。不用刻意展望未来,每一步都是铺给未来的路。不用买股票,因为那是对未来的过分肯定,与虚拟世界保持良好的间距,相信触觉,最要紧的要相信光。
项目名称:首都复兴新地标-服贸会4.0改造提升项目泛光照明设计
项目委托: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许东亮、常瑛、武和平、陈芝羽、韩世玲、贺炅烨、李小维、袁莉、胡巧云
施工单位: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周利、李文
主要产品应用:
XL01线形灯:36W,31°,RGBW
XL02线形灯:7.2W-24W,12°,RGBW
XL03线形灯:60W,15°,RGBW
XL04线形灯:22W-72W,15*30°,RGBW
XL05线形灯:36W,15°,RGBW
XL06线形灯:24W,40°,RGBW
XL07线形灯:12W-24W,12°,3000K
XL08线形灯:24W,17*50°,RGBW
XL09线形灯:18W,13°,RGBW
XL11线形灯:12W,60°,3000K
XL12线形灯:25W,120°,3000K
TG01A投光灯:60W,18°,RGBW
TG01B投光灯:60W,25°,RGBW
TG02A投光灯:100W,15°,RGBW
TG02B投光灯:100W,6°,RGBW
TG02C投光灯:100W,40°,RGBW
TG03投光灯:12W,36°,RGBW
TG04投光灯:20W,36°,RGBW
TA01图案灯:750W,6°~50°,6100K
SF01三防灯:7W,120°,4000K
DM01地埋灯:10W,30°,3000K
DM02地埋灯:10W,10*50°,3000K
DM03地埋灯:12W-24W,8*10°,3000K
TD03筒灯:21W,45°,3000K
TD05筒灯:30W,40°,30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