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布局“AI+文旅”!河南、内蒙古相继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5-03-28 09:47
城市光网

内蒙古

3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等5部门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根据《实施方案》可知,到2027年,引进落地智能算力中心项目30个以上,智能算力突破100万PFLOPS,建成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在电力能源、现代农牧、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低空经济、新材料等领域形成30个以上面向细分场景的行业大模型,打造100个以上典型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案例,建成全国大模型训练和应用基地,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其中,在人工智能+文化旅游方面,推进建设安全可信的北疆文化大模型,支持多语种内容安全可信生成。支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景点推荐与行程规划,支持利用大模型技术强化景区人机交互、内容生成与智能化管理,推动景区人流监测预警、安全监测预警等智能场景建设。推动发展智能化沉浸式特色文化演艺项目,增强文化旅游的互动性与吸引力。

图片来源:元力社

在人工智能+现代服务方面,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加强数字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直播领域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仓储管理、运输路线优化、货物追踪与监控、车货匹配等领域应用,支持金融机构建设智能风险评估与预警大模型,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客户财况评估、违约概率预测、隐性关联挖掘、欺诈检测等方面应用,提升金融投资辅助决策与风险防范能力。

从广袤草原深处的智慧矿山,到城市供热管网的精准调控;从绿色算力枢纽的蓬勃崛起,到多领域创新场景的纷纷落地,人工智能正为内蒙古各行各业的数智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河南

3月24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作要点》的通知,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强化算力、数据、算法等资源供给,推进重点行业垂直大模型建设,培育和推广高价值应用场景,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工作要点》提出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夯实数据要素基础、推动模型算法创新、推动重点行业应用、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六大方向。其中,在推动重点行业应用中强调,推动人工智能+文旅的应用。即依托河南文旅垂直大模型,打造行程规划、客户服务、客流统筹优化、应急调度管理等场景大模型,拓展省“一机游河南”“一图览文旅”“一监管行业”平台服务功能,推动人工智能在甲骨文研究、文旅内容生产、数字文物保护与传播、文旅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应用取得突破。

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河南省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作要点》原文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动自治区人工智能应用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立足自治区算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算力为支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创新和市场主体培育,全力构建北疆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建设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工作目标。

到2027年,引进落地智能算力中心项目30个以上,智能算力突破100万PFLOPS,建成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在电力能源、现代农牧、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低空经济、新材料等领域形成30个以上面向细分场景的行业大模型,打造100个以上典型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案例,建成全国大模型训练和应用基地。引进培育300家以上数智化转型服务、智能算力、数据加工等企业,建成一批数据加工治理、大模型训练、智能设备生产制造产业园,打造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研发创新平台,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技术创新突破。

1.推进行业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创新。鼓励环境监测、语种识别等基础模型架构设计、数据与算力协同、模型安全与数据安全、基础模型垂直领域迁移应用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支持电力能源、现代农牧、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低空经济、新材料等领域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关键应用技术创新。推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围绕大模型关键技术领域,积极参与制定国家、自治区和行业技术标准。

2.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行业大模型研发机构,加强自主可控大模型算法与关键应用技术研发。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培育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中试平台等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算法、工具集、模型库、适配认证等技术支持。

3.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蒙科聚”平台为依托,开设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促进栏目,推动具有产业化的科研成果项目进入自治区“蒙科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产业孵化基地,加快创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京蒙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合作计划,吸引北京市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自治区设立应用创新中心,推动北京市科研机构、企业原始创新成果在自治区落地转化。

(二)打造智能算力场。

4.推进算网融合发展。深化“2·5·20”时延圈(以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为圆心,到呼包鄂乌2ms、到京津冀枢纽节点5ms、到长三角枢纽节点20ms)建设,加快部署跨省400G/800G高速直达光传输网络。开展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可行性研究论证,加快IPv6的规模部署与应用。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型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前瞻探索布局卫星互联网、6G、量子互联网等未来网络设施。实施云网协同和算网一体化建设试点,推动算力网络与通信网络高效协同。

5.推动绿色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提升自治区智能算力规模,优化算力结构,加快构建“通算+超算+智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支持搭建多卡互联和万卡以上规模算力集群,打造自主创新智能算力底座。加快国产算力布局,持续提升算力供给国产化率。推进算电融合试点项目,提升绿色算力供给水平。

6.打造智能算力策源地。推进建设全国绿色算力交易中心,探索建立跨地区算力调度、运营服务、交易结算、收益分配等协同机制。完善自治区多云算力监测与调度平台,推动建设区域算力互联互通平台,提升算力资源调度、监测和管理能力。深入推进“蒙算进京入沪下湾区”,促进自治区与全国各地算力资源深度融合与协作。

(三)加强数据要素保障。

7.打造全国高质量数据加工基地。加快和林格尔金融数据产业园和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建设,推进数据标注基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数据标注、数据加工等业务。建设全国大模型训练推理基地,打造高质量、开放式、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标准测试数据集等资源库,发展模型训练推理、模型测试、信创适配等服务。

8.加快建设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夯实数据安全高效流通底座。建设高质量公共数据集,深化数据共享三清单机制,完善基础数据库,推动建设重点行业主题数据库,支撑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大模型训练需求。建设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等,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电力、煤炭、钢铁、稀土、金融、农牧业等行业数据集,面向行业大模型训练需求,推动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

(四)强化应用示范引领。

9.人工智能+电力能源。支持和鼓励电力企业建设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需求预测、运行调度、智能巡检、故障诊断维护等场景应用,实现火电、光伏、风能、储能等多元电力智能化管理,保障电力可靠、稳定、绿色供应。支持煤炭企业加强大数据分析、机器视觉、无人驾驶等技术在煤炭开采、运输等领域应用,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本质安全水平。

1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围绕工业知识问答、关键工艺优化等场景,研发适应制造业复杂任务环境、具备跨模态数据处理能力的工业大模型。以呼包鄂为重点,聚焦钢铁、冶金、建材、化工、生物制药等重点场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营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创新应用,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11.人工智能+现代农牧。运用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及产品质量,推动农牧业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作物精准种植、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等领域应用。鼓励养殖企业应用生物胶囊、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实时监测牲畜情况,实现精准健康诊断与个性化饲喂。支持草种业推广应用无人机、智能传感等技术,实时监测草场生长及生态健康。

12.人工智能+文化旅游。推进建设安全可信的北疆文化大模型,支持多语种内容安全可信生成。支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景点推荐与行程规划,提升旅游出行效率和体验。支持利用大模型技术强化景区人机交互、内容生成与智能化管理,推动景区人流监测预警、安全监测预警等智能场景建设,提高管理效率与游客安全保障。推动发展智能化沉浸式特色文化演艺项目,增强文化旅游的互动性与吸引力。

13.人工智能+现代服务。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加强数字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直播领域应用,提升电商平台应用效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仓储管理、运输路线优化、货物追踪与监控、车货匹配等领域应用,提升物流服务管理效率。支持金融机构建设智能风险评估与预警大模型,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客户财况评估、违约概率预测、隐性关联挖掘、欺诈检测等方面应用,提升金融投资辅助决策与风险防范能力。

14.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低空飞行设备中的融合应用,支持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微型卫星、空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提升低空飞行设备智能化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支持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低空服务监管平台等,健全低空空管和运行服务保障体系。

15.人工智能+新材料。支持新材料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设新材料行业大模型,开展新型材料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预测,缩短新材料研发实验周期。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材料生产工艺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推动生产工艺流程优化。支持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时监测新材料产品生产质量缺陷,优化提升产品质量检测准确性和效率。

16.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持续拓展自动驾驶公交、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应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路网规划、物流车辆调度、交通设施实时监测、交通事故预判等领域的应用。

17.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推动建设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大模型,开展污染排放监测、资源回收管理、生态系统保育修复、草原资源保护等领域数据融合应用与智能分析。支持利用空天遥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智能技术及设备,加强对森林、草原、湖泊、荒漠、湿地等进行智能监测、评估,提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治理智能化水平。

18.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推动建设医疗健康大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数据分析与预测,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支持自治区三甲医院在医疗健康诊断、医疗数据管理、电子病历挖掘分析、疾病发展预测等领域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升诊疗效率、准确性和患者体验。支持建设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推动整合医疗康养服务资源,实现养老、健康、医疗等资源共享与精准对接。

19.人工智能+科研教育。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人工智能企业联合研发智能科研辅助工具和特定领域科研大模型,提升自治区科研水平。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构建虚实融合、跨平台支撑的智能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个性化与智能化水平。

20.人工智能+政务服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在智能客服、信访分析、市场监管、辅助审批、舆情分析等领域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效办成一件事”提质增效。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区治理等领域智能监测、风险精准识别和预警,提升治理效率和响应时效。

(五)健全完善产业生态。

21.构建“算数智用”产业链。抢抓“东数西算”工程机遇,做强智能算力核心产业,构建国内领先的智能算力“底座”。依托算力优势,加快发展数据标注、加工、训练等重点业态,做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服务器、机柜等产品制造业,前瞻布局发展无人机、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等智能终端产品,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引进培育一批行业垂直大模型,做优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22.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智能算力、算法、数据、应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招引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在自治区设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等。支持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赋能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细分赛道,培育扶持一批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23.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各类基础模型和行业专属模型,提供模型检索、调用等服务,支撑各领域、各部门人工智能场景建设。积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运行监测体系,强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监测指导。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供需对接,促进信息交流和项目合作。依托中蒙博览会、绿色算力大会等重大活动,搭建人工智能交流合作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自治区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重点任务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整合人工智能产业咨询、研究、建设、服务、科技创新等各方资源,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家智库,汇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保障。

研究制定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创新、行业大模型研发、人工智能应用等,开展应用示范案例评选。充分利用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人工智能企业的投资。鼓励银行面向人工智能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三)夯实人才基础。

加强自治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区内高校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人工智能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建设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培育实践性人才。落实“英才兴蒙”工程,加快高端人才引进。推进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纳入自治区职称评定体系。

(四)强化安全保障。

推进区块链网络、隐私保护计算平台等数据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增强数据安全保障,推动各领域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探索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创新,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

河南省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豫政办〔2024〕64号),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强化算力、数据、算法等资源供给,推进重点行业垂直大模型建设,培育和推广高价值应用场景,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提升算力供给能力

(一)加快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建成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推进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中原算谷等智算中心建设。强化“嵩山”“中原”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功能,提升一站式人工智能算力服务能力。到2025年底,全省算力规模突破94EFlops,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强化算力资源高效协同。提升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功能,制定算力并网、运营服务、交易结算等方面标准,以“一核四极”为关键网络节点,加快构建全省统一的算力调度网,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进与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甘肃等“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地区算力中心互联互通。(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二、夯实数据要素基础

(三)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聚焦医疗、教育、制造、文旅等行业需求,依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打造一批行业开放语料库和高质量数据集。实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布局建设一批企业、行业、城市数据空间,引导企事业单位开放并汇聚高价值数据资源。制定出台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开发利用制度框架,完善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机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

(四)促进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做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争创国家级行业数据交易场所,2025年备案数据交易规模达到50亿元。推动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支持7个省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在数据标注产业生态构建、能力提升和场景应用方面先行先试。促进数据智能标注技术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企业。(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推动模型算法创新

(五)构建大模型创新发展体系。推动基础和垂直大模型融合创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做强基础大模型(L0),加快培育一批融合行业数据集的垂直大模型(L1),推动更多大模型完成国家网信办备案。强化对国产大模型技术底座的算力支撑和适配,开展基于国产大模型技术底座的垂直大模型应用示范。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开发商和集成商,促进场景大模型(L2)落地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

(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聚焦人工智能数学原理、基础架构、核心算法等前沿方向和具身智能、类脑智能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融合逻辑推理、知识表示与机器学习的新型学习范式研究。支持知识蒸馏、剪枝、量化等深度学习模型压缩技术研发,加速模型运行效率,降低模型训练成本。(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院)

四、推动重点行业应用

(七)人工智能+医疗。推进辅助诊断、健康管理、中医药服务垂类大模型和眼科、高血压、肺癌、血液病等专科专病模型以及合理用药等医疗服务模型建设,构建高质量医疗数据集。发展智能医疗设备产业,推动智能医学研究设施建设,搭建数据采集、智能处理、智能服务平台,为健康数据、诊疗数据、组学数据的汇聚治理、流通共享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八)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教育管理服务垂直大模型建设,构建教育领域高质量数据集,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管、助研。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建设以知识图谱、大模型赋能等为基础特征的智慧课程,开展组团式虚拟教研活动。(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九)人工智能+科研。依托省内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围绕材料科学、药物研发、基因研究、合成生物等领域,打造高性能科学研究计算平台,建设材料科学、药物研发、基因研究、合成生物等垂直大模型。(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科学院)

(十)人工智能+工业。聚焦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煤炭等8个重点行业,以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仓储物流、节能减排、安全生产7个关键环节,分批次推动大模型应用场景建设,构建“8×7”工业大模型矩阵,赋能制造业智改数转。(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一)人工智能+农业。围绕育种、大田种植、规模养殖、智能农机等,建设智慧育种、智慧种植、智慧养殖等垂直大模型,打造规范化农业机械智能生产场景应用。依托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完善标准化数据、专家资源体系。(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十二)人工智能+文旅。依托河南文旅垂直大模型,打造行程规划、客户服务、客流统筹优化、应急调度管理等场景大模型,拓展省“一机游河南”“一图览文旅”“一监管行业”平台服务功能,推动人工智能在甲骨文研究、文旅内容生产、数字文物保护与传播、文旅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应用取得突破。(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十三)人工智能+城市管理。建设城市管理垂直大模型,推动社会治理、政务服务、交通出行等3大领域17个场景大模型建设,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实景三维郑州、城市级信息模型(CIM)平台等,搭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责任单位:郑州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四)人工智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智能监管、污染排放全空间监管、污染防治攻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等行业大模型,重点打造移动源排放深度治理、水环境监管、数字孪生丹江口水库等场景应用。(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

(十五)人工智能+防灾减灾。融合自然资源、交通、农业、水利、电力、新能源等重点行业数据,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灭火等大模型,重点打造自然灾害防治、燃气安全、消防、应急管理等应用场景。(责任单位: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地震局、省林业局、省气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五、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十六)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服务中台。依托省科学院、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豫信电科等,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服务中台,配套通用模型库和开发工具、测试工具、数据处理工具等,支撑行业用户开展行业模型训练及推理、验证、算子库研发等服务,为垂直大模型建设和应用场景开发提供工程化解决方案。(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科学院)

(十七)建设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若干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聚焦垂直行业领域和关键基础领域,推进技术攻关、场景建设,打造“人工智能+”行业的供需对接纽带、数据开放枢纽、场景孵化平台、生态培育中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八)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力。依托嵩山实验室、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大模型测试验证平台。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试点工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六、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

(十九)开展示范性行业应用工程。聚焦重点领域,推进医疗、育种等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形成覆盖算力、算法、数据的全栈式共同能力。征集发布一批示范效应强、应用价值高、推广潜力大的典型应用场景,加速成熟场景的规模化复制和推广。(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管理厅、郑州市政府)

(二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依托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企业、高校等,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在全省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启动本科高校智慧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加快人工智能学生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学位点立项建设,支持基础较好的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支持职业学校与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二十一)强化企业孵化培育。依托省“智慧岛”,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孵化器,孵化培育一批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二十二)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依托金融会客厅、小微企业融资对接等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带动天使、创投、风投等机构加大对人工智能初创期项目和高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河南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

(二十三)加强人工智能交流合作。举办全省人工智能会议、奖赛、路演等活动,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推出“AI上新河南”“生活中的智能管家”系列报道等,深入宣传报道我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情况。(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