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热梗爆火的秘密:为什么是TA?淄博、熊猫、尔滨、繁花…
热点日新月异,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一个新热点都似乎在刷新我们的认知。2023年,山东淄博因烧烤而火遍全国,四川可爱的熊猫也备受瞩目。近期,哈尔滨又火速走红,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当人们还沉浸在尔滨的热情中,上海原创、上海出品的电视剧《繁花》又开始爆火了,演绎出了上世纪90年代的沪上风华。目前剧集已经播放过半,带来的热门话题层出不穷,从演员到服装,从美食到地标……都引发全网寻找同款的打卡热潮。
这些爆火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呢?
01爆火秘密
热点有特色,背后有助力
特色魅力:吸引眼球的关键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文旅热梗如熊猫、哈尔滨、繁花等,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焦点。这些热梗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这些热梗爆火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呢?
独特的魅力是这些热梗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可爱的熊猫、充满异域风情的哈尔滨还是时尚繁华的上海,它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得这些地方或文化现象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
文旅热梗爆火需要具备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一个城市或景点要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独特的魅力和特色。例如,淄博的烧烤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这种特色美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而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其可爱形象和珍稀性也成为了旅游的一大卖点。
文旅热梗需要具有创新性。一个成功的文旅热梗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更是对文化和旅游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例如,哈尔滨的冰雪节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文化活动,通过将冰雪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品牌。
媒体力量:快速传播的助推器
文旅热梗需要具有传播性。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个成功的文旅热梗需要具备传播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和发酵。例如,淄博的烧烤热梗就是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这种传播效应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或景点的知名度,还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如:《繁花》还是和以往的影视热点差不多,上海借机依托影视热度进行城市推广,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展示城市的美丽和魅力。
社交媒体的运用是这些热梗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这些热梗能够迅速传播,引发大量关注。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动和参与的平台,让人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些热梗的传播中。
背后力量:政通人和,多方发力
背后的推动力量也是这些热梗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和企业等都看到了这些热梗背后的商业价值,并积极推动其发展。这种推动力量使得这些热梗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这种推动力量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更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视。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与当地文特色的结合,打造本土化的文旅品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02 倾听市场声音
研究热点,深度思考
自定义?还是被定义?
倾听市场的声音,旅游究竟是自定义还是被定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为了“取悦”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温柔“东北虎”哈尔滨,掏空家底,花式宠客,被网友调侃为“讨好型市格”。
但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魏小安会长却认为是不恰当的,说是贬低了东北人,说应该是“友好型目的地”。
这一观点也侧面反映了,其实大部份旅游专家还是排斥“网络用语”。很多旅游市场叫好,专家却不叫好。
我们都很佩服魏小安会长冷静独立思考,与众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人却认为“讨好型市格”很恰当,因为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能引起共鸣的才是市场想要的。旅游不一定高高在上,也不一定要清高。也正是因为这些专家看不起的东西在引起大家共鸣....
因为“讨好”在传统意义上的确是贬义词,形容为了博得他人喜欢,而过度迎合,失去自我;或者带着目的的,虚假献殷勤。甚至显得有点卑微。但是“讨好”的主动和热情我们是无法否定的。
友好更倾向表达一种善意。无法概括此次“哈尔滨事件”。无理由退票退货完全超越了友好,网友用“讨好”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表达了网友的心疼,才会有后续的改观和大力支持。最后,游客和哈尔滨的双向奔赴,也不枉“尔滨”这场不平等的“讨好”。
另一方面,关于“讨好”的目的性,我们也不需要急于否认。因为旅游本来就不是慈善,本来就是带着商业目的。哈尔滨做那么多?难道只是公益表演吗?当然不是,最后还是希望能促进消费!旅游企业给游客带来了欢乐,游客花点钱也是理所当然,没什么好忌讳的!
但我们也更希望,哈尔滨往后在“花样新意”中坚定自身特色,让游客真正爱上哈尔滨,而并不是只喜欢它的花样。
想说明一下“友好”和“讨好”的区别,你对朋友可以友好,但是对家人还是友好,那就陌生了。对一般朋友可以是平静如水的友好,但是对挚友还是友好那就是生分了。讨好是相对友好多了一份热爱,不是在表达我对你的善意,更不是只为了显示我的素养。而是在表达“爱意”,更热烈、更主动。
友好,就朋友来了,家里有好茶沏上,热情款待。讨好,就是知道朋友要来了,千方百计了解朋友的喜好,不辞千里寻找他所爱的,献上。哈尔滨正是如此,除了掏心掏肺掏空家底,还是千方百计创新,新花样百出,夜造冰马俑、辽宁夜调“凤凰”,吉林借“雾凇”... ...因此,你情我愿,偶尔“讨好”一下也不一定卑微或功利,偶尔也需要“讨好”来调节一下气氛。
很多城市都讲“宾至如归”,但只有“宾至”,并没有做到“如归”。但这次哈尔滨就做到了。很多城市就是放不低姿势,拉不下面子,只是规规矩矩、相敬如宾的“友好”,少了“讨好”的那份热情和主动。自认为“产品做好了,游客自然会来”,或者很多抱怨“我都做那么好了,为啥游客还那么少,游客不识货”。
旅游市场不应该孤芳自赏,应该多听听群众的声音,因为热度是群众给的,名誉也是群众赋予的。游客并不是因为您博学多才、彬彬有礼就喜欢,但是多一份“热情”就多一份好感,因为喜欢才会慢慢了解您的博学多才。
并不是相关部门评几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游客就自然而然就来了,想做好旅游,还是要灵活变通,看市场需求,真情热情,接地气。
就如戴斌院长所言“旅游者定义旅游业”、“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城市有温情,市民有善意的,游客就可毫无违和感地丝滑融入。如果城市是冰冷,市民是抗拒的,就算你有再多高楼大厦、再高的GDP,游客只会敬而远之的。”“市场在下沉、需求在升级,个性化和多样性成为旅游消费新主张。”每句都是箴言,值得我们深思!
戴斌 院长《哈尔滨的雪花 旅游业的繁花——2024冰雪旅游论坛开幕演讲》,我看了不下十遍,感触颇多,建议大家细细研读。
戴斌院长的演讲,总是充满正能量、激励人心的;而魏小安会长是个直率的专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和批判旅游业的痛点。如果您想找到发展的信心可以多看戴斌院长的演讲,如果您想了解旅游市场的痛点,少走弯路,可以多看看魏小安会长的演讲,或者结合者看,用辩证思维,深度思考旅游的发展方向。
改变不了,那就适应市场
什么是旅游?是该重文化?还是重娱乐?国家是希望能文旅融合,提高旅游档次,高质量发展,实现以旅促文,以文促旅,文旅繁荣。奈何现在的文化类旅游项目大多都是枯燥无味,让游客提不起兴趣。
但我们不能抱怨游客不懂文化,也不能奢望大多数游客都像旅游专家那样博学多才、上进求知。常言道“大家出来旅游都是放松的,不是来受教育的”。因此,我们应该要思考:“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如何让他们喜欢?”“用什么方式?游客更能接受?”
当游客喜欢你了,才会去了解你,才会对你的优秀感兴趣。例如,大多数人可能在没爱上哈尔滨之前,对哈尔滨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东北”、冷”的层面,内心都是抗拒的,更别说出游了。但火爆之后,如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热雪奇迹、伏尔加庄园、极地公园等都变得热闹非凡,游客也开始挖掘哈尔滨的特色,媒体也开始争相报道,自然而然就火热了,大家自然而然就更了解哈尔滨了。
魏小安2023年末在“休闲大格局,营销大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提出:“近年来,全国有三个城市火爆现象。第一个是西安,第二个就是长沙,这两个都是又有历史又有文化,但是他们现在的火爆不在于传统,不在于资源。比如说华清池今年收入十个亿,十个亿里边不到两个亿是传统的华清池的收入,八个亿都是长恨歌的收入。”“长沙也是这样,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索性直接奔着时尚娱乐之城走,因为它原有的基础就是市井文化,现在是强化时尚。”
对于魏小安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市场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参观名胜古迹,而是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旅游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行业应该注重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注入现代元素,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又能享受到时尚的娱乐。
大唐不夜城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充分展示了文化与娱乐相结合的旅游模式。这个景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大唐芙蓉园、大雁塔等,还通过现代化的设施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体验。
大唐不夜城注重文化与娱乐的融合。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通过现代化的手法和创新思维,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例如,景区内的实景演出《大唐追梦》,将大唐盛世的辉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大唐盛世的繁华。
大唐不夜城注重个性化服务。它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兴趣,提供定制化的旅游线路和活动,让每个游客都能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在这里,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品尝地道美食、购买特色纪念品等,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03 突破思维桎梏
重新审视,重新定义旅游业
魏小安会长在2023年12月5日下午,“休闲大格局,营销大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也曾感慨:“文和友不过就是一个新怀旧,茶颜悦色就是网红打卡,长沙的热闹构造了另外一个网红城市,严格的说,我看不上,到了文和友门口转了一圈,咱们进去看一眼,人说吃不了东西,吃东西排得排大队,我说我不吃,为什么?那是80后的怀旧,我一个50后,看你们80后的怀旧,我看他干什么。但是为什么这种现象能够发生?我问的是这个。”
但当我们转换视角,以反向思维重新审视旅游业,我们发现“年轻”和“安静”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年轻”并不一定只与年轻人相关,而“安静”也不一定只属于老年人。旅游也不一定只是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旅游也许只是一个网红打卡点。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传统的观念中,“年轻”似乎与活力、激情和冒险紧密相连,而“年轻”的游客往往热衷于追求刺激和新奇。然而,当我们跳出这一思维定式,会发现老年人同样可以通过旅游重温年轻时代的记忆,体验那份活力和激情。他们可以参加怀旧之旅,与老友重聚,感受那份独特的青春回忆。这样的旅游体验不仅让老年人感受到年轻的气息,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安静”的定义也并非只属于老年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旅游来寻找内心的平静,释放压力。他们不再追求喧嚣和刺激,而是寻求一种宁静、放松的旅游体验。因此,旅游景区可以提供一些宁静、放松的场所和服务,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
例如,文和友不仅仅是对80后有吸引力,它也吸引了其他年龄段的游客,成为他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
近年来兴起的佛系旅游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佛系旅游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选择,年轻人也逐渐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慢节奏、放松和内心平静的旅游体验,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参与瑜伽、冥想、品茶等活动,他们能够释放压力、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感。因此,旅游景区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场所和服务,吸引这些追求内心平静的游客。
重新定义旅游业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通过关注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和兴趣,推出相应的旅游项目和服务,我们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文旅热梗爆火的秘密在于特色性、创新性、传播性等方面。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文旅热梗,城市或景点需要顺应市场趋势,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和旅游创新,注重传播和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