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重塑旅行体验,“跟着影视去旅行”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构建
编者按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已不再是新鲜事,影视作品对文旅产业的巨大牵引力有目共睹。然而,如何将转瞬即逝的“流量”转化为持续增长的“留量”,如何让游客从简单的“打卡”走向深度的“沉浸”?近年来,中国文旅与影视产业正共同探索一条全新的融合发展之路。这不仅仅是取景地的简单展示,更是涉及到内容、技术、场景、服务乃至整个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创新。本文聚焦这一趋势,结合近期涌现出的新模式、新实践,探讨光影如何赋能文旅,重塑旅行体验,并展望构建“跟着影视去旅行”新生态的广阔前景。
01
告别“烟花效应”,文旅驱动下的影旅融合新范式
长期以来,“跟着影视去旅游”的模式虽能迅速集聚人气,但往往面临“剧播完热度散”的困境。这种被称为“烟花效应”的现象,其核心症结在于热度与IP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线下消费难以长期维持。过去,这种模式通常以影视内容为主导,文旅场景更多是作为其播出后的被动承接者,准备不足、配套滞后,导致巨大的流量未能有效转化为长效的产业动能。
然而,多地文旅正在以各种新的探索来正在打破这一被动局面。以四川成都为代表,正在积极构建“跟着影视去旅游”3.0版本。其核心转变在于:主导方从影视端切换为文旅端。正如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副会长、成都文旅集团下属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斌所言,3.0版本是从文旅端发力,整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旅行社的服务资源,主动吸引各地剧组前来拍摄,提供全方位服务,甚至可以为当地定制影视剧。这一模式旨在借助影视等多种手段“带活一方经济,再通过文创赋能千行百业”,最终目标是“拼经济、促消费”。
(图片:成都文旅集团影旅服务平台运营规划| 来源:网络公开)
为了承载这一新模式,国内首家以“影旅融合”为主业方向的服务商——成都光影天府影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家由成都文旅集团整合旗下资源与头部内容制造商共同组建的公司,正致力于将传统的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升级为服务剧组需求的“吃住行服化道”,并以此为底座,向文创、旅游、体育、商贸、节展等多元业态延展。这标志着影旅融合不再是单向的流量导入,而是基于文旅资源的双向互动与产业链条的立体构建。四川省内多个市州的积极响应与联盟构建,以及“光影天府•拍在四川”计划的启动,都彰显了文旅端前置、产业联盟协同发力的决心与潜力,力求将四川打造成一个“移动的横店”、天然的影棚。
(图片:成都影视城| 来源:网络公开)
02
深化内容价值,科技赋能下的场景沉浸升级
要实现影旅融合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必须深入挖掘内容价值,并通过技术创新重塑线下体验场景。成功的影旅融合实践表明,简单的复制或标榜取景地是远远不够的,游客渴望的是更具文化深度和情感连接的沉浸式体验。这要求文旅端在影旅融合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春光好传媒创始人阿苏提出,最佳路径是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旅资源与影视端共同开发IP,从而打开IP的延展空间,成都的大熊猫IP即是典型案例。这要求影视创作自立项之初就考虑与地方文旅资源的联动,确保内容与场景的内在契合。文学IP的影视化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采用“真4K+原生HDR+全景声设计”的高规格拍摄,还原了阿勒泰自然质朴的景物风光,加之多运用远景的呈现,将中国语境里的“天人合一”呈现的淋漓尽致,直视自由的旷野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我的阿勒泰》的成功不仅在于荧幕上的治愈风光,更在于当地迅速复原经典场景、设计主题路线、推出文创产品、打造主题航班等系列操作,将影视热度转化为可触达、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并努力向全时、全季、全业态方向拓展。同样,《人世间》热播后,长春按剧中场景1:1还原“吉膳堂饭庄”,并规划同款菜系,优化旅游线路,都旨在深化游客的情感共鸣与体验深度。
(图片:电视剧《人世间》取景地| 来源:网络公开)
从技术的深度介入,是实现沉浸式体验和流量沉淀的关键。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文旅场景的改造与升级。2025年3月,国家电影局《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也明确将VR/AR电影定义为“新形态电影”,并发放中国首批虚拟现实电影龙标。《通知》的颁布给虚拟现实电影一个明确的定义,即运用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有关技术制作、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这就将虚拟现实电影和现在已有的一些虚拟现实产品(如文旅景区、文博场馆、商业综合体内展陈的虚拟现实“沉浸体验展”)做了区分。国家电影局为河南广电《唐宫夜宴》颁发001号虚拟现实电影龙标——观众戴上头显,就能在盛唐夜宴中端起酒杯、与乐师共舞,用40分钟穿越盛唐风华,复刻洛阳城十景,标志着虚拟现实电影正式纳入中国电影管理体系。
(图片:河南广播电视台凭借其《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两部作品获得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第 001 号和 002 号“公映许可证”| 来源:网络公开)
爱奇艺围绕热门剧集IP《风起洛阳》开发了VR全感剧场,打造了全球首个“VR·全感跨次元互动娱乐”项目,创新将“实景演艺”+“VR全感互动”融合,通过升级无线串流技术和开源方案的优化,让玩家无需背负背包即可沉浸式体验。项目采用的VR重定向技术,也让玩家在数百平米的场地内,体验到在万米空间中行走的感觉。以“科技+IP ”探索IP开发与商业化运营的新路径,让观众仿佛置身神都洛阳。
(图片:爱奇艺《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 来源:网络公开)
作为成都首个影游联动沉浸式文旅景区,《水龙吟》文旅项目以电视剧《水龙吟》世界观为原型,集原剧平行空间探秘、古风市井真实体验、剧情沉浸互动、玄侠歌舞演艺、国潮年轻化社交休闲等为一体。五凤溪古镇利用元宇宙技术开发AR导览及VR大空间体验,将《水龙吟》剧情与古镇历史相融合,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故事化体验。这些技术应用不仅增强了体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将影视流量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延长了IP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线下文旅资源的开发效率。正如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沉浸式文旅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长王东所指出的,影视IP赋能文旅的第二阶段便是通过科技赋能和二次创作,将内容观看转化为与空间融合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IP的活化、互动化和游客的可参与性。
(图片:成都首个影游联动沉浸式文旅景区《水龙吟》文旅项目 | 来源:网络公开)
03
构建可持续生态圈:共情共生与跨界赋能
可持续的影旅融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影视与文旅产业在更高层面实现思维融入与业态融合,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和谐生态圈。这既包括“以旅游场景滋养影视创作”,也强调“以影视思维营造文旅场景”。从创作端而言,深入挖掘地方风物和生活美学,将文旅魅力自然地融入剧本,能够使影视作品更具地方特色和生活质感,从而引发观众更强烈的探访意愿。阿勒泰的山水滋养了作家李娟的散文文字,文字又孕育了《我的阿勒泰》的影像,这正是旅游场景滋养影视创作的生动写照。从文旅端而言,需要以内容创造的思维指导文旅项目的打造,推动地方景区实现与内容创作的一体化设计,让游客能够“入戏而不出戏”,甚至成为故事的主角。北京提出的“内容+场景+消费”联合体模式,通过影视IP的时代化叙事与拍摄点位的在地化表达,正是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
(图片: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剧照| 来源:网络公开)
政策支持和跨部门协同是构建这一生态圈不可或缺的力量。国家层面已明确将“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任务,并推动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广电总局加强合作,共同策划推广文旅主题活动。北京、四川等地也纷纷推出支持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要素聚集到创新业务模式,为影旅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四川提出的“一城一策”资源开发模式,旨在推动影视创作与文旅资源的全景式深度融合,打破单一制片模式,走向创新消费场景的多元发展。这种基于地域特色的精细化开发,能够更好地将IP流量反哺当地经济,如“五凤溪·水龙吟”项目利用影视剧流量反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
(图片:《水龙吟》文旅项目全景概念图| 来源:网络公开)
成功的影旅融合生态,能够实现从“流量”到“城市留量”的飞跃,将“粉丝经济”转化为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的动能。成都的“中国喜剧梦工厂”项目通过孵化线下厂牌,吸引创作者定居,便是将线上内容流量转化为线下城市活力的生动案例。未来,影旅融合将进一步向多业态拓展,形成“影视+研学”、“影视+科技”、“影视+非遗”等更多创新模式。这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体验的丰富度和文化内涵,更能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质生产力效能。
编者后记
光影与山水,影像与故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进行着深度交融,重塑旅行的认知和体验。从被动追随到主动营建,从简单打卡到深度沉浸,“跟着影视去旅行”正步入一个更加成熟、可持续的新阶段。这其中,既有地方文旅部门的战略远见,内容创作者的匠心独运,技术服务商的创新赋能,更有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协同推动。这条“路需要闯”,但四川、北京、阿勒泰、吉林等地的探索已证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影视与文旅的双向奔赴,必将为我们带来至臻至美的视听旅程,绘就产业发展的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