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亿人次!赏花游、红色游、文博游、夜间游……清明假期出游谁是流量密码?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清明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可以推算出,人均旅游消费金额约为456.74元,比2024年清明节假期有所提升。
多个省份的文旅成绩单也亮眼发布:北京市接待游客总量959.3万人次,同比增长6.2%;实现旅游总花费115.0亿元,同比增长9.5%。上海市共接待游客700.27万人次,同比增长5.45%;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为117.20亿元,同比增长6.40%。江苏省纳入监测的644家A级旅游景区、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75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含建设单位)和84家博物馆去重后共接待游客2046.80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9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5%和18.11%。
寓教于游乐
红色景区、博物馆人气旺
多地红色旅游景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广大游客通过参观游览、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江西南昌师生在方志敏烈士纪念园内齐声朗诵《可爱的中国》。辽宁丹东社会各界代表在抗美援朝纪念塔前共读志愿军战士家书。上海在龙华烈士陵园广场前举办巧制菊花寄托哀思、手绘风筝祈愿平安等文化体验活动。宁夏固原二中、洪文中学等组织师生连续30年徒步往返108里前往山河烈士陵园扫墓。甘肃95万学生参与“清明祭英烈,重走长征路”活动。
图片来源:蒙阴旅游
清明假期,“博物馆热”再升温。为更好满足社会公众节假日参观需求,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多家文博场所在清明假期延时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则在此前宣布在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取消闭馆日,即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每周一、秦汉馆每周二均正常对外开放,该馆的日参观预约数量也从每日12000人次增加至每日14000人次。
假期里,苏州博物馆里人头攒动,近期开幕的“吴国的北方朋友”特展迎来了许多新的观众朋友。纹饰华丽的夔龙夔凤纹镈、造型独特的蟠螭纹莲盖壶、工艺高超的晋公盘等逾百件文物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此外,各地博物馆还推出各具特色、寓教于乐的文旅活动。故宫博物院举办“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河南博物院推出“穿越千年话清明——文物里的节气密码”线上直播活动,上海博物馆“清明·手工坊”推出“纸鸢高飞”“竹编蹴鞠球”等手作体验。多家文博场所延时开放,满足社会公众节假日参观需求。
图片来源:镇江文旅
赏花游爆火
“赏花经济”激活文旅新动能
赏花踏青是清明短途游和长线游的共同热点。清明假期期间,全国各地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旅游村镇等迎来游玩热潮,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
游人在北京望京海棠花溪畔拍照留影 |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据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赏花”相关搜索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2.2倍。在美团旅行平台,露营搜索量同比增长132%;携程数据显示,节前一周,深圳梧桐山、安徽天柱山、四川青城山等景区搜索量环比涨幅超80%。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期间赏花游目的地以武汉、洛阳、无锡、(上饶)婺源、伊犁、林芝、广州等热度最高。赏花游主要以樱花、牡丹、桃花等花卉品种的人气最高,拥有相关热门花卉的传统目的地出游热度上升明显。赏花游热门目的地的酒店预订热度也达到了接近100%的环比增幅。交通方面,假期期间全国主要城市飞往上述热门目的地的机票、火车票的预订热度环比增幅较大,部分线路的高铁票“一票难求”。清明赏花游对相关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带动作用显著。
图片来源:上海宝山
假日期间,各类新业态催生“赏花+”新玩法。去上海顾村公园樱花岛来一场“夜间赏花”之约,观赏沪上首个沉浸式夜樱光影秀;到江西、四川等地,搭乘直升机体验“空中赏花”的视觉震撼;在河南洛阳,赴一场“汉服+音乐+牡丹”的沉浸式文旅盛宴……
“奔县”游热度提升
深度旅游从城市向乡村辐射
以“县”为名,更多年轻人“奔县”,追寻差异化旅游玩法,开启深度旅游新体验。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4月3日至5日,全国县域景区热度上涨超254%,河南信阳新县酒店搜索量上涨400%,天津蓟州旅游景点搜索量上涨超600%。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奔县”“进村”,深度旅游也从城市向乡村辐射,挖掘区域旅游消费潜力。据该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小长假,最爱搜索县域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天津、汉中、成都、深圳、上海。
▲王岗坪景区森林采集 | 图片来源:来也股份
从郊野休闲观光到“打野体验”,会玩的年轻人直奔田间地头挖野菜,乡村游步入深度旅游新阶段。美团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打野”搜索热度同比增长228%,成都、重庆、长沙、杭州、青岛搜索热度位居前列。
客流量同比增长18.4%
夜间文旅经济持续升温
多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沉浸式演艺、互动式体验和场景式消费,并对夜景照明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停车场、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与夜市的开放时间,进一步优化游客体验,提升夜间文旅消费品质。
游客乘坐“龙游贡水”竹筏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城贡水河上赏夜景 | 图片来源:新华社发(宋文摄)
4月3日18时至4月6日6时,纳入监测范围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累计夜间客流量4241.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4%。
“文旅+”与“+文旅”
跨界融合释放消费潜力
假日期间,各地还通过推出红色展陈、赛会体验、农商体健融合等跨界玩法,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产品的供给。这些创新性的文旅产品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和参与,还有效地推动了文旅市场的消费升级和转型。比如,贵州省依托丰富的花卉资源,推出“100天的春季,100分的美丽”主题活动,通过赏花地图、追花月历、赏花消费包等举措,打造“赏花+体育、影视、音乐”等跨界玩法,吸引了大量游客。
清明假期,杭州奥体中心迎来3场演唱会,共吸引现场观众约11万人,约65%为外地观众,票房收入超9500万元,带动文旅消费超5.5亿元。“为进一步推动文旅消费,杭州将持续通过‘赛会+文旅’模式助力城市品牌塑造。”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处处长黄江平说。
“节气+文旅”模式将是旅游企业创新产品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激发文化传承活力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打破边界,为传统节气旅游市场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文旅市场的转型升级,节假日文旅消费将会呈现出更加繁荣、多元的发展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