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丨红色文旅资源创意活化与场景提升模式探析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红火,春节长假时红色景点亦是不少游客的出游目的地,多地红色景点景区持续“圈粉”,春节期间迎来人流高峰,一度火爆“出圈”。“革命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而且也是现实的和未来的。”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英勇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美好生活不断进行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和精神品格,是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通过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创意活化,将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一 · 红色旅游成为热门选择
近日,江苏省文旅厅公布新春红色旅游“成绩单”,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纳入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的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5.62%。一座座红色地标游人如织,一场场红色研学精彩纷呈,红色旅游的热度持续攀升,成为新春出游的新亮点。

(图片:雨花石烈士纪念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通过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越来越多的红色旅游景点正用实力“圈粉”。南通如东县小洋口以“寻革命先烈足迹,忆如东峥嵘岁月”为主题,串联反清乡纪念馆、南黄海训练营等重要景点,寓教于“游”,寓教于“学”;无锡宜兴市太华镇开展太华红色文化体验季系列活动,中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红色小主播比赛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前来参与;淮安市深度打磨舞剧《血战刘老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让观众随着演出“重走”新旅路,共同回忆峥嵘岁月。逛红色旅游景区、看红色文艺演出、买红色文创产品,成为时下旅游出行的热门选择。
3月14日,2024年“春游记·悟红岩”媒体观剧活动在重庆渣滓洞景区举行,来自全市的近20名媒体代表来到渣滓洞研学营地项目——红岩红沉浸式剧场,亲身感受实地观看了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和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
“红岩红”到底是什么红?红岩红的故事主脉是“永不叛党”,红岩红剧目中有中共党员、年轻母亲和恬静姑娘、老囚犯等角色,这些凡人之躯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时刻提醒着今天的我们要不忘历史,永不叛党。《黎明之前》则体现的是“家国情怀”,通过讲述一个个革命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让观众深刻领悟红岩精神中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图片:《红岩红》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 · 多元融合助力红色旅游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有的红色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新产品加速涌现。
360度旋转的观众席,时而穿过狭窄的街巷,时而面对汹涌的嘉陵江,枪声在耳边响起,抬头仰望,滚滚江水从天而降……舞台空间的旋转交错、舞美布景的恢弘气势,加上多媒体动态全景音画,《重庆·1949》带观众穿越回黎明前的山城,将发生在渣滓洞、白公馆以及解放重庆的故事浓缩在75分钟的演出中。

(图片:《重庆·1949》|来源:网络公开)
广西桂林市委宣传部组织研学团队开启“红+绿+古”的红色文化研学“冬之旅”,本次活动探索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红色文化旅游研学路线,主要依托湘江战役“三园三馆”,将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旨在推动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融合。
今年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90周年,桂林市委宣传部将深度挖掘以湘江战役历史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建设以红色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区域,将依次推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研学“冬之旅”“春之旅”“夏之旅”“秋之旅”。
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进行智慧化、数字化建设,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井冈山在加强对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和修缮的同时,应用“互联网+”平台,运用AR、VR等新技术,改变红色景点单一的静态展陈模式,让革命历史融合现代科技,使游客可以在互动参与中近距离触摸历史,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代入感。

(图片:井冈山笔架山红色情境主题数字体验园|来源:网络公开)
不仅如此,景区还设立了井冈山笔架山红色情境主题数字体验园,体验园依托景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和山下行洲村独特的红色资源,推出了大型XR情境解密剧《觉醒》等体验项目。
三 · 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数据库缺乏,辐射面积有限
一是红色旅游资源统计缺乏专业分类。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多为交通较为不便,路程较为遥远的偏远地区,且分布较为分散。除了一些开发较早,红色文化基础好,发展较快的红色旅游景区外,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亟须开发、整合。这些尚未被完全开发和保护的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若不及时完成梳理整合,就有浪费甚至被破坏的风险。
二是旅游资源数据库有待完善,一体数字化平台有待建立。红色旅游的发展是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而进一步推进的,其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整体统筹布局不够完备,红色旅游资源库尚未成形。在缺乏统一数据库的情况下,在供给侧,对于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就无从谈起;在需求侧,游客在选择红色旅游景区时,只能凭借口口相传和有限的旅游宣传,无法根据需求进行横向对比,需求匹配度十分有限。

(图片:周恩来同志像|来源:网络公开)
(二)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不足,同质化严重
一是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刻,旅游产品不丰富。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早期发展时缺乏长远规划,配套的设置缺乏红色元素的展现,淡化了景区的红色要素,对红色文化只是粗糙的机械化包装,展现内容不够深刻、立体。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挖掘不足、粗制滥造、庸俗化或者破坏化建设,甚至出现对革命先烈污名化的娱乐化的情况,这就很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中。
二是红色旅游体验方式静态。新时代红色文化讲述需要新的表达方式,需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就红色旅游体验方式来说,大多数红色景区体验方式陈旧、单一,体验模式依旧延续着非数字时代的各类模式,沉浸效果有限,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革命故事、沉浸体验红色精神的需求。
(三)红色旅游信息化程度有限,宣传程度不足
一是红色旅游宣传平台有限。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宣传和推广手段单一陈旧,地域性辐射不足。部分红色旅游景区缺乏对外推介的手段,网站更新缓慢,平台搭建不足,对景区的深入了解难以通过网络完成。
二是红色旅游宣传模式单一。想要达到传播红色文化的目的,就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扩大其影响力。但在现实生活中,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和红色文化的传播依旧囿于传统的形式,宣传手段的匮乏暴露了文化符号的缺失,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推广应更加具备网络思维,汲取数字化的精神、方法、技术和规则,尽可能地利用多样化的平台、先进的技术和已形成的数据库,充分学习、理解、分析网络思维的特点与内涵,以网络思维完善、改进、优化红色旅游服务的理念与方法,完成“思维升级”。
(四)红色旅游沟通机制缺乏,联动有待深化
一是缺乏数据沟通交互机制。红色旅游想要顺应智慧旅游创新发展,需要强大的旅游应用数据库作为支持。智慧旅游背景下的红色旅游发展需要多个主要部门的信息交互,特别是同交通、工信、科技的沟通交互。
二是红色旅游的数据监管缺乏。目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红色旅游景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都是以地方政府或地方文旅部门作为主导,其开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数字化分析和第三方协同监管
四 · 智慧旅游背景下红色文旅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旅游是重要的红色资源之一,发展红色旅游意义重大。

(图片:江苏红色经典旅游区|来源:网络公开)
(一)加强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
要针对年轻受众群体,精心设计发布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等有利时机,出台优惠政策,持续开展主题性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红色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坚持“游客视角”,优化服务供给
相关部门和各红色景点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游客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持续焕发红色旅游新魅力。
(三)锐意探索创新,强化融合共进
要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和服务项目,打造红色旅游科技创新应用新场景。
编者后记
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旅游的灵魂所在,在新时代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创新力量。红色旅游作为活化利用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其中蕴藏的珍贵记忆、感人细节、生动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也激发起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向往,陶冶和丰盈着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利用好、创新好红色旅游资源场景,探索更多的跨界融合方式,对于激活红色文化,强化大众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旅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创意营造,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红色文旅资源的活化趋势愈发明显,其发展方向正逐步向着更加互动、沉浸式和体验化的模式转变。通过运用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红色故事的讲述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让游客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并构成了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增强对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红色传统的发扬光大以及红色基因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红色旅游“圈粉”又“圈心”的背后,是红色文化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红色文旅资源仍需亟待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打破地域和部门的界限,构建统一的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红色文旅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需要注重红色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挖掘每个红色景点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此外,应创新红色旅游的融合推广,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轻游客的关注和参与。红色文旅资源急待持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