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爆火!
最近一段时间,以数字艺术为关键词的艺术展览在国内成为热点。从国际到国内,从塞尚·四季、幸遇莫奈、浮世绘展到数字敦煌、遇见博物馆系列、齐白石光影展,从上海王小慧艺术馆的首届上海数字艺术博览会到苏州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呈现爆发性发展态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数字艺术展
随着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观看艺术展览成为越来越多人会选择的休闲方式。看展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沉浸式展览成为“网红”,让观众沉浸在特定空间内,运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合成并重构世界,通过艺术情景的融合,为观众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心灵场域。
01
数字赋能感官新体验
虚实共生、人机互动、超感体验、专属定制……当数字技术融入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以AI、AR、VR、XR等新兴方式不断促成线上线下的跨界合作,人们看到科技与艺术相互碰撞所带来的更多可能。
相较于传统艺术展的“静观”体验,沉浸式数字艺术展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技术赋予了艺术作品较强的互动性,科技辅助下的艺术能给人的感官带来更强烈的刺激,充分调动观众的探索欲和新鲜感,观众的角色也由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科学艺术展“步天歌”中,三位艺术家通力合作,以超大圆形展厅营造出“天体乐章”。踏入这个空间,观众能感受到巨大的玫瑰星云向自己涌来。这一数字媒体互动装置甚至将深空天体转化为声音,让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每一个观众,都能聆听5200光年之外传来的数据,感受宇宙终极的浪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蔡士光的《一起玩AR TOY》,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以盲盒形式生成一个通向异次元空间的虚拟3D米菲,可以行走在展馆的各个角落,还能与观众合影——米菲的平行宇宙在体验的意义上产生了。
在聚焦数字时代人类生存图景的群展“集光片羽”,墨西哥艺术家拉斐尔·洛扎诺-亨默的互动装置《双边时间切分器》将走近的观众切分成多个重影定格,通过分裂叠加呈现不同的人在时间流中相遇、覆盖、混杂、消失。
02
技术创新创造故事场景叙事动线
媒体技术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局限,为故事的构建带来更多可能性。以故事线作为展览动线,合理安排作品的相关内容,是确保整个叙事过程的完整性和顺畅性的手段之一。沉浸式艺术展中,可将故事性的文字叙事内容转换为展览作品内的环境信息,构建出空间的氛围,帮助和引导体验者产生不同情景下的体验感受。
《被追逐的八尺鸟》 | 图片来源于TEAMLAB
在日本科技艺术团体Team Lab的经典沉浸式实景空间作品《八尺鸟》中,观赏者仿佛置身浩瀚的宇宙,八尺鸟在相互的追逐中形成无数光带,最后化作凋零的菊花慢慢消散。作品以日本传说中的神鸟为叙事元素,融合日本传统美学意象和现代数字技术,展现了对“生与死的轮回”、“瞬间与永恒”等哲学思想的主题思考,引导体验者感受人与自然、现实与虚幻的奇妙关系。
03
实时交互中创造情感共鸣
艺术也是情感化的产出。在新媒体下的展览环境中,创作者深入研究情感体验,制作了一系列通过互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装置。根据时间、人数、互动方式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实时交互效果,从而创造出可以实时交互的情绪体验。由此,观赏者们也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更是展览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妖怪游乐园》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汤本豪日本妖怪博物馆展出的《妖怪游乐园》艺术展中,参观者会随机偶遇藏匿在场馆里的妖怪,进行互动。参观者还可以把自己亲手画的妖怪经过扫描,实时展示到大屏幕中,为体验者的实时交互带来印象深刻的情绪体验,这种交互体验让他们进一步融入到艺术作品营造的氛围中,感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转化为对艺术作品的一段记忆。
最新案例赏析
01
首个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
齐白石沉浸艺术展重点围绕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山水、花木、禽鸟、水族、草虫作品,沿着齐白石生平轨迹,以齐白石的介绍、艺术作品、艺术历程、艺术交游、艺术研究、数字展览为主要内容,聚焦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汇集包括数字投影、科技互动、AR虚拟现实、艺术装置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与场景复原,打造出一场时光的回溯,带观众走一程齐白石走过的人生之路,以沉浸式方式带观众进入齐白石的艺术世界。
沉浸式艺术展海报丨图片来源网络
(一)礼遇白石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观者步入序厅,首先看到的是正对墙面上齐白石作品的数字化影像。金东提取齐白石艺术画作中的元素,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进行重新组合,利用高清LED屏幕成像,通过裸眼3D视觉影像呈现。裸眼3D效果的鱼虾三维影像作为动线引导,由右侧入口进入第一个单元:万竹山居。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网络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二)万竹山居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石老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不仅体现在他的回忆录中、他的诗文中,更加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万竹山居》图是白石老人的忆旧之作,深刻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作品中农舍两间,门前屋后遍种竹林,屋前是一泓清流,好像就是神奇的“星斗塘”,屋后遥见巍峨的群峰、屹立的山石,好像就是风景秀美的紫云山。
《万竹山居》丨图片来源于北京画院
通过虚实结合创意,呈现齐白石的视觉记忆。通过竹林造景和雾森,打造图中竹林意向,参观者穿行于一片疏密有章的竹林,金东通过竹节投影,以竹壁上的动态影像呈现白石老人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竹林深处潺潺流水声、鸟鸣声间或传来。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穿过竹林,踏上木桥,桥下以数字投影呈现流水缓缓流淌而过,鱼虾在水中欢游的数字影像,远处团团轻雾在水面周围浮游。拨开这片迷雾,呈现在面前的是经过艺术抽象化的画中之屋,屋前一片略偏方正的水塘波光粼粼,远处的山林上仿佛有几只飞鸟不时掠过。创作团队以数字手段复活齐白石对家乡的回忆,勾勒出一个文人的理想乡间隐居生活,也是齐白石的乌托邦。
(三)五出五归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单元为五出五归,表达的是白石老人曾经五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写生历程。从1902年开始,为了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湘潭本地小有名气的齐白石在友人的鼓励下走出家门,进行了五次远游,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边行边看,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不但如此,齐白石还将远游期间看到的景色绘制下来。在这段远游过程中,齐白石根据沿途所见画下不少写生草稿,后来又根据这些草稿精心创作了《借山图册》。
《借山图册》部分作品丨图片来源于北京画院
将白石老人作品与真实山川结合,呈现齐白石行旅轨迹。空间中间部分打造为巨幅画轴,通过双面屏和卷轴投影的数字化演绎手法,在画轴上表现祖国大好河山与游历线路,每经过一处地域,两侧的双面成像载体就会映射出对应画作(及齐白石临摹著名画家在此地的作品),演绎出了后人知晓的《借山图册》。
观众将立于“五出五归”的巨大画卷前,看齐白石远游的路,入目的景,鉴赏过的古人书画,感受师前人与师造化所带来的视觉洗礼。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一花一世界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入第三个单元——一花一世界,是整个展览的核心展区,创作团队在空间构成中运用折角造型,寓意齐白石一生的曲折与坚强。在这里观众们可以沉浸在白石老人的花鸟作品之中,真切的体会一代大师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及绘画背后的人生见解,与大师产生共鸣与钦佩之情。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齐白石曾立下豪言“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金东以曲面投影配合专门打造的数字创意内容为这个“光影艺术剧场”赋能。以大师笔下的花鸟鱼虫为蓝本进行数字内容活化,如从右屏幕飞来一支小鸟落在墙边的石头上,小鸟微微扭头,四周画面渐渐暗去。两只鸳鸯游动间不经意碰到了荷花茎,上面的鸟儿仿佛惊弓之鸟迅速飞走,惹得蜻蜓也四处乱飞起来。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里,游客将看到四季之间的花木生长,听枝头篱下的鸟啼虫鸣。这些鲜活的、温热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齐白石内心所热爱的,因此泼墨为画,落笔为诗,不断描绘与吟咏。
(五)白石画屋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里,复原了20世纪初的齐白石北京书房,你将步入齐白石的画室,通过画室中央放置智能绘画触屏桌,在画案上挥毫书写,留下自己的作品。我们还复原齐白石画细铁丝上刮画的场景,设置AR互动打卡,通过手机扫描室内二维码与齐白石合影。通过AR数字技术,感受画中之物拥有生命的律动。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白石花园
齐白石沉浸式艺术展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取齐白石的花卉作品为创作依据,打造具有中式园林风格的艺术花园场景,并且通过研发,将齐白石笔下的花卉活化为花卉题材的机械花卉感应装置,当观众轻轻靠近时花朵则慢慢绽放或者飘风摇动。隔断主视觉区域则结合数字媒体演绎,将蝴蝶等昆虫投射在麻布面上,形成在花卉装置周围飞舞的增强现实场景感。通过扫描室内二维码,体验AR互动,感受花园蝴蝶飞舞、百花齐放之花园场景。
将齐白石的画作中的花鸟、动物等进行文创性的创作,结合机械互动、声音互动等手段打造一个可互动、可体验、可消费的白石花园文创空间。紫藤低垂,蜜蜂飞舞,你可以坐在白石花园展卷赏画,感受中国古人的清雅之乐。
运用数字化技术合成并重构白石老人的艺术世界,通过艺术情景的融合,让观众沉浸在特定空间内,将齐白石笔下之物一一活化。借助数字艺术的特点,我们得以跨越时间的维度,与齐白石灿烂的文化遗产重启对话。这一场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的相遇,连接传统与时代,让文化跨越时空,重新焕发现代活力。
展览通过“中国长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许”“万里乡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个板块,讲述齐白石与家乡湖南的鱼水之情。
02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畔苏州湾文化中心南区,总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2个常设展厅、2个特展厅,并配有公教中心、多功能厅、艺术商店、艺术餐饮等多业态空间,将领先技术与文化艺术充分融合,向观众提供独有的全场景数字化体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放当天,《灵境——未来灵感世界》《灵眸——瞳趣视界》《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三个展览同步对公众开放。
有别于传统艺术展,常设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色,运用传感器、光学与显示、立体声、虚拟引擎等技术手段,实现“文化+科技+艺术”融合传播,数字技术打造出的超大陆奇观及未来新世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走进《灵境——未来灵感世界》数字艺术展,“时空穿梭机”“多感知星球”和“未来灵感城”联通古往今来,观众可以从远古时代“秒速”穿越到未来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伸手触摸“史前岩壁”,代表东西方历史的各类岩画跃然眼前;通过独特的“转换器”,机器通过识别体验者的表情“感知”其心情,并随之喷射出属于“你”的一日特调香气……古代文明景观、万物多元的超大陆奇观、无限共创的未来新世界,通过虚实融合的元宇宙空间,艺术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带来沉浸式、参与式的体验。
展项“感知苏州”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项“未来园艺师”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项“竹简丛林”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视觉健康艺术展《灵眸——瞳趣视界》展馆中,视觉艺术、眼科学、视光学、脑科学、显示和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的融入,为科普教育和艺术体验带来全新可能。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灵眸——瞳趣视界》展览 | 图片来源于苏州湾数字艺术馆
图为参观者与大屏互动 | 图片来源于苏州湾数字艺术馆
此外,苏州湾数字艺术馆还特别引入全新升级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国宝级长卷《千里江山图》从纸面跃入屏幕,由静态转为动态,让画作瞬间“焕活”。光影变幻,生动演绎出绵延千里的青绿山水。白云悠悠,群鹤掠过,参观者置身其中,即可全方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展览 | 图片来源于苏州湾数字艺术馆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超火的加密数字艺术作品也被搬进艺术馆。“数字画廊”版块首展共汇集了全球15位艺术家/机构的36件作品,内容涵盖AVATAR虚拟角色、PFP虚拟头像、AR雕塑影像、元宇宙建筑及空间装置等加密艺术形式。
当前,科技改变生活,处于时代漩涡中的人类面临的是一场全球化革命。同时,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数字艺术”正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新的创作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