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拆解!文旅部2024年29个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集中示范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创新的最新成果。本期三川汇文化科技全面拆解29个优秀案例。
1.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非现场监管-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通过“智慧文化执法监管平台”实现了文化市场的数字化监管,包含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规范监管和协同监管四大模块,结合语音、语义识别分析演出视频数据,配合区块链存证设施,实现了电子数据的高效取证。实际应用中,通过非现场监管,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到70.51%,大幅提升了首都文化市场的监管效率。
2.首都图书馆基于隐私计算的智能推荐应用-首都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了图书馆数据的共享和计算。对读者的借阅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并分析读者的搜索、浏览行为,为图书推荐、资源采购和服务优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实际应用中,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提供个性化图书推荐,图书馆也能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严格遵守隐私保护相关法规。
3.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藏品数字化保护-天津杨柳青画社有限公司
为了保护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杨柳青画社针对这些馆藏古版和纸质年画进行了3D/2D数字化采集等应用,其创新亮点在于运用图像拼接与追光移动扫描,对经典年画画面矢量拆分以及对数字信息整合、确权、二次加工,来进一步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年画元素的文创开发和应用创新;同时借助5G、XR等让年画“活”起来,提升参观体验。实际应用中,通过数字互动墙等展示发布平台,让实体展馆成“非遗活地图”,以更生动方式传播非遗文化。
△左:3D/2D数字化采集;右:数字互动墙
4.文旅产业供应链管理数字化系统-山西云旅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文旅产业供应链管理数字化系统为旅行社和旅游从业者提供了一站式云端管理平台,具备实时数据处理能力,能够高效整合文旅产业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实际应用中,系统帮助旅行社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升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效率,助力旅行社打造个性化OTA平台,提升运营效率、拓宽业务范围。
5.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对大量蒙古文古籍进行高清扫描与字符提取,通过反复校对与人工标注确保数据精准。其创新点在于,开发出针对蒙古文古籍的OCR技术,精准识别蒙古文古籍中多种字体、变体及复杂版面文字。如今,建成的“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收纳丰富古籍资源,实现智能化存储、检索与分析,为学界提供便捷的研究工具。
6.辽宁红色“六地”文献馆智慧文旅地图-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
辽宁省图书馆打造了集文献阅览、展览展示、红色文旅导览和研学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平台。其中运用3D建模技术将辽宁“六地”主题的原创数字展览一屏呈现,并结合体感识别技术实现互动体验。观众可以通过图文、语音、视频和VR等形式互动,也可以通过红色文旅电子地图便捷访问到相关场馆信息。
△抗日战争起始地主题展览
7.“数字一大--数字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服务矩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运用元宇宙、大空间多人VR等,中共一大纪念馆搭建了数字孪生真实空间、数字原生神秘空间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空间,属于全国首个红色大空间VR体验项目。在其“数字一大”APP和小程序、“初心之旅”VR展以及元宇宙实验室内,公众可以利用AR扫描获取故事、还原会议场景、开展线上组织生活、设置主题游览与交互点及开发数字文创等,拓展了党建教育外延,为党员和青少年提供新学习平台。
8.“行业大脑”多源数据省域共享赋能行业发展-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
通过收集手机信令数据、银联商务消费数据和旅游订单数据,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成功打造了省市县企四级数据共享体系,其创新在于采用大数据分析构建游客、城市和企业画像,利用小程序和接口等方式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传递,形成了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模式,并推出客流测算、消费分析、景区监测、风险预警等服务,为文旅行业提供了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数据支持,如客流监测覆盖全省838家景区场馆,实时发布259家高等级景区的舒适度指数,引导游客合理出行。
9.浙文旅·风险隐患智慧监管平台:打造智治中枢赋能文旅安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平台通过构建的“四张清单一张图”系统,即监管对象清单、风险隐患清单、整改处置清单、文旅安全清单以及监管对象风险隐患热力图,实现了文旅场所的风险隐患一键调度和协同管理。平台可实时呈现风险隐患和问题处置进度,并通过热力图展示监管对象的安全状态,确保文旅安全监管的全面性与及时性。
10.杭州文旅数字代言人“杭小忆”-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杭小忆”虚拟数字人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其庞大的“文旅数据大脑”,实时更新信息,提供定制化服务并与游客进行温暖互动。升级后的语音版“杭小忆”不仅能解答问题、规划行程,还可以协助游客预订酒店、提供景区导览及交通路线指引,实时测算景区客流量,推荐最佳游览时段等。
△在西湖边的文旅咨询亭,用手机碰一下“杭小忆智能贴”唤起智能体
11.复杂山岳景区游客全域位置感知与精准服务应用示范-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通过北斗+5G高精度定位和分布式摄像头,山东文旅首次实现了山岳景区的全域精准定位与实时监控。其创新点在于集成手机端求助、摄像头监控联动,以及无人机现场查看的应急处理模式,同时提供四维实景导览和VR互动体验。游客可通过手机端实时获取景区导览和定向推送信息,提升旅游体验的同时,景区管理也得到了优化。
△左:四维实景景区VR体验系统首页;右:景区立体监测与指挥系统
12.幻城新韵:只有河南戏剧文化创新演绎-河南建业实景演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牟分公司
“幻城新韵”将河南历史文化以戏剧形式呈现,拥有21个剧场,并首创“幻城”概念,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路线,进入不同的剧场体验故事。剧场内实景与多媒体结合,利用光影音效渲染氛围,以及幻城剧场的升降台、火车站剧场的智能翻板,打造沉浸式戏剧空间,突破传统文旅观赏模式,让观众也成为了故事一部分。
13.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龙门石窟研究院
针对早年石窟流散文物,研究院对这些文物进行全面三维扫描与数据采集,记录文物的形状、纹理等精确信息。其创新点在于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3D模型重建等,实现流散文物的原位寻探与数字复位。研究院不仅完成了多件文物的“身首合一”,还通过策划举办流散文物成果专题展览以及搭建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借助VR、AR、3D打印等,覆盖线下、线上、展馆、石窟现场,对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复位成果进行展示传播。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身首合一”三维模型截图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身首合一”3D打印像
14.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
该沉浸式数字展是湖南博物院联合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汪悦进教授团队推出的项目,于2024年6月8日至2025年2月16日展出。展览运用数字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马王堆汉代文化,重现当时生活场景与文物魅力,共分为时空、阴阳、生命三个板块,如其中的生命板块便用沉浸式LED球幕呈现了T形帛画,生动演绎了生命“由地入天”的升华仪式。作为全国文博界单体投入最大的数字展览之一,它开创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新模式。
△T形帛画球幕影像
15.湘绣针法数据采集和文化创意产业应用-湖南师范大学
从数字创意与智能设计的角度出发,“湘绣针法技艺馆”虚拟仿真系统实现了全方位展示湘绣针法教程,并开发融入现代审美元素的数字化湘绣产品,建立起非遗传播“互联网+”“知识+生态”,将知识图谱、富媒体、用户画像等AI技术相融合,将非遗文化输出到各个渠道,实现湘绣文化多元化、全景式解析以及国际传播。
△原创双面绣摆件《虎虎生威》
16.三姐数字人助游-广西旅发数智人运营服务有限公司
以“刘三姐”经典形象为蓝本,广西旅发打造数字人为游客提供虚拟导游、智能讲解等个性化服务;还整合全区文旅数据资源,在“刘三姐文旅大模型”智能大脑内有超52万条文旅知识库数据,亮相多个重大活动,全网曝光量突破2亿次,成为推广广西文旅品牌的重要力量。
17."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创新在于运用物联感知技术,就是让文物能够像人一样有“感觉”,能感知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然后通过网络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时刻监测文物周围的环境状况;再借助AI分析处理这些数据,构建起文物安全监管协同体系。目前,文物安全监管系统已上线,“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实现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有力推动了文物保护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巴渝文物”应用驾驶舱截图
18.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大数据库整合了12.5万条三苏文化相关数据资料,运用大数据对其梳理分类,构建智能检索和关联系统,以宋代美学理念设计展示界面,还推出“东坡行旅”手绘地图特色板块。自2024年6月8日上线后,访问量超721万,成为国家首条文物游径“东坡行旅”的数据基石,为全球苏迷免费提供多维度服务,方便深入研究三苏文化。
△坐:数据库分类资料;右:“东坡行旅”手绘地图特色板块
19.“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甘肃省博物馆
该平台以数字化保护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整合珍贵文物资源。创新在于采集实时数据,如在文物展柜安装传感器,收集温湿度等数据,再利用智能数据挖掘并分析文物特征等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以更好保护文物。
△“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
20.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敦煌研究院
数字敦煌沉浸展高精度立体还原了西魏第285窟,构建“游前线上互动、游中沉浸式VR体验、游后现场留念”的旅游服务模式。其创新在于其开创了全新旅游服务模式,使游客能更加深度地参与到壁画故事情节中。
21.元游宁夏--宁夏文旅元宇宙数字服务应用-宁夏旅游信息中心
宁夏旅游信息中心整合当地丰富旅游资源,打造了宁夏文旅元宇宙平台。在元宇宙旅游空间里,用户借助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体验宁夏风光与文化,实现线上沉浸式旅游,吸引更多人了解宁夏文旅。
22.新疆智慧旅游项目助力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宣传推广中心
通过“一中心两平台”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宣传推广中心推动了智慧旅游标准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全面实施。创新开发了“一部手机游新疆”平台,让游客可通过平台预订服务,同时还推出了数字博物馆和云游景区,全疆501家A类景区已入驻智慧旅游平台,提供实时监管和游客疏导服务。
23.《山海经》细颗粒度标引和知识库展示平台-国家图书馆
该平台对馆藏92种《山海经》古籍数字化采集,结合人工标注和智能识别,完成上万条专名的细颗粒度标引,实现文本、图像、地理信息的互通关联。读者可在国家图书馆《山海经》知识库官网免费浏览高清书影、图轴长卷,利用智能检索功能精准查找内容;同时基于馆藏开发文创产品,活动现场通过儿童舞台剧吸引青少年关注,让《山海经》传统文化以新形式走进大众。
△《山海经》知识库首页
24.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应用实践-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对文物进行超高清平面数字影像、三维重建等数字化采集,在数据资源平台上汇集了文物基础信息及数字影像。创新在于运用知识图谱,构建可移动文物“概念参考模型”,让文物信息检索更直观便捷。现已公布超10万件珍贵级文物高清数字影像,还通过授权支持,打造图书出版、文创研发、数字展览等应用场景。
△左: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平台首页;右:“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介绍页面
25.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时高逼真挛生数字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动漫集团基于实时高逼真挛生数字人关键技术打造了超写实数字人“苏小妹”,数字人以虚拟历史人物“苏小妹”为原型,整合苏州相城区历史、文化、自然等要素资源,具备强大的实时互动能力,无论是细腻的表情变化还是流畅的动作呈现,“苏小妹”都实现了高度精准的模拟效果。
26.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基于馆藏文物和来自全球8家文博机构的恭王府旧藏数字资源,数字展通过水墨艺术风格的三维场景渲染和虚拟景深漫游等数字手段,让旧藏文物实现云端团聚。创新点在于其艺术化的线上展览形式,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百年王府珍贵典藏。
27.24小时无人值守公共文化驿站-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
公共文化驿站配置可移动、可装配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各地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云平台为支撑,综合运用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整合特色文化艺术资源,为群众搭建鉴赏、观影、培训、体验等互动式、沉浸式、大众化的服务场景,并且能够实时更新内容,实现智能化管理。如今公共文化驿站已在全国多个地区投入使用,比如贵州毕节市的文化驿站为扶贫搬迁民众提供了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
28.景区境外支付便利平台-在线旅游场景数据挖掘与智能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携程旅游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该平台与多地景区达成合作,推出境外游客融合服务,如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联合携程实现境外游客在线票务预订,支持多种证件和多种国际信用卡,提供多样化支付方式并支持29种货币结算,为境外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支付环境。
29.“数说犀尊”智慧展厅-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国家博物馆)
“数说犀尊”智慧展厅围绕“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及其文化内涵,运用大数据、三维扫描、3D打印、红外感知等技术呈现犀尊的出土经历、功能特点和铸造工艺,并设置互动体验环节,游客可以触摸查看3D图片、透过孔眼观察文饰、绘制云纹上墙等,通过数字化解析让文物内涵更易理解,而互动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展厅里,观众可以打开3D打印的犀尊模型的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