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数字经济增加1.8万亿元,推动元宇宙技术研发,创新VR文旅应用
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7年,江苏省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8万亿元,推动全省数字经济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其中,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聚焦人工智能、6G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每年部署40项左右数字技术研发项目。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确定性网络、量子科技、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研发。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快建设。
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构建智能网络大模型。面向制造、教育、建筑、交通、文旅、医疗、金融、政务等重点领域,建设30个以上行业高质量数据集、60个以上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
发挥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作用,推动全省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80万架,智算规模超25EFLOPS。
同时,推动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建设。支持南京、苏州开展数联网国家试点,有序推进数据流通节点接入,推动5个以上重点行业的跨区域、跨行业数据流通利用。
深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智慧服务场景,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医保、养老、育幼、住房、交通等高品质服务均衡普惠。建设智慧社区,打造数字家庭。持续优化“江苏智慧文旅”“天地图·江苏”等平台功能。
在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全球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日益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江苏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型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正推动江苏省各行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今年2月,江苏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协同相关机构,助力扬州市在政务云平台成功部署“满血版”DeepSeek - R1 - 671B模型,扬州成为省内率先应用该模型的城市之一。目前,扬州市数据局、海关、水利局、城管局、医保局等多个部门已接入该大模型,主要应用于智能客服、智能审查、办公协同、辅助决策分析等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核心要素。江苏省率先出台数据产业培育政策,构建网络、平台、数据、安全等功能体系,加速推进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累计建成5G基站29.4万个,较2021年末增长124%;部署10G PON端口181.5万个;江苏省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量达59万架,总算力规模达19EFLOPS,智能算力达5EFLOPS,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在文化旅游领域,以“沉浸式”体验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空间创意的融合创新,为江苏省文旅市场复苏注入新动力。
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文化新业态中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数字出版、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等16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311亿元,同比增长9.5%,在2022年3412亿元、2023年3820亿元的基础上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具体来看,4月初,全国首个以东夷文化为主题的VR项目“天书奇境”在连云港发布。该项目通过数字技术重现上古东夷文明场景,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化身“时空旅人”,自由探索古村落。南通首家大型VR主题影院可让观众置身埃及触摸金字塔、体验盛唐市井繁华或驾驶车辆逃离太阳风暴。瘦西湖全宇宙沉浸式探索基地通过LBVR技术将研学活动从“单向传授”转变为“主动探索”。
其中,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聚焦仿真交互、虚拟现实、“AI +”等细分领域,构建数字视听全产业链,已集聚78家企业。
在政策支持、技术赋能和文化助力的共同推动下,江苏省沉浸式产业边界不断扩展,业态和产业形态日益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