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报告:202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1月11日至12日,以“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为主题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现场发布了中华美学基因库1.0版洛神赋智能创作器,同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对外发布了 “2025北大报告”,对202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01 数字技术催化文化消费分级与场景重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战略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2024年11月人大国发院“双周政策分析会”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新场景”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关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参与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数字技术全面全链赋能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实挑战与未来探索”几个要点,为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文化消费在供需互动中不断演进,消费需求的提升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高质量供给,未来,数字化文化消费分级需要深入探讨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相互动态关系。伴随5G+8K、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孪生、多语言互动、全息影音等新型数字体验正不断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推动数字文化资源的规模化转化、共享化使用与集成化应用,为文化产业开辟了广阔的数字蓝海。这些新场景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沉浸式、互动性消费体验的需求,沉浸式体验成为重要的新型消费场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技术应用的成熟,围绕“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的融合,探索数字文化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培育标准服务与定制服务相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将为数字消费开辟新的蓝海,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02 文化IP深度开发推动跨界共融成为潮流 2024年,文化IP的深度开发更聚焦于内容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上。通过深入挖掘IP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新内容。文化IP的跨界融合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游戏、影视、动漫、文学等领域的IP联动愈发频繁。通过衍生作品或改编作品的推出,成功实现了多领域的融合发展。例如2024年8月爆火的《黑神话:悟空》成为游戏行业的现象级IP。游戏中融入的中式美学符号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仅吸引了全球玩家的目光,还有力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并带动了相关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游戏中的取景地更是一跃成为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线上与之相关的视频内容累计播放量已突破百亿大关。这种深度挖掘文化IP背后的内涵与价值,是推动多领域传播与发展的关键。 此外,文化IP在消费端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多款游戏IP通过跨界联名的周边产品销售,在2024年取得销售额的新突破,展现了游戏IP在周边衍生品与零售领域的巨大商业价值;也表明,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正在推动文化IP开发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跨界共融模式,提高了文化IP的市场竞争力,也带来了更多的IP新业态和新模式。这种趋势在推动产业创新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连接性与活力。 03 “低空经济+文旅”打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 2024年是“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低空经济+文旅”的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工信部等四部门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中提出,推动在山西、内蒙古、上海等地开展“通用航空+”示范,鼓励开发多样化低空旅游产品,推进“通用航空+旅游”应用示范。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推出多种类型特色旅游产品,支持‘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融合业态发展”。“低空经济+文旅”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和提升旅游消费体验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汉、长沙等十余个城市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无人机、轻型飞行器等设备通过搭载高清摄影设备,为文化遗址、历史古迹等提供全方位的空中记录,帮助游客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化资源。在此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创等领域得到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管理。总体来看,“低空经济+文旅”不仅是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更是产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这一新趋势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的新增长引擎。 04 数字平台驱动文化产品 个性化定制与服务消费 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正展现出其深远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数字平台已成为文化产品生产、分发及消费的关键枢纽,它们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个性化且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文化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化输出,而是能够依据用户的兴趣、习惯及情感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与定制。例如,用户如今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参与到专属艺术品的定制、个性化剧本的创作,甚至是虚拟角色的设计中,享受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在服务消费领域,数字平台构建了一个涵盖内容订阅、线上体验及线下延伸的全流程服务生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消费闭环,有力推动了文化形态从“物质”向“体验”的转变。这一趋势不仅显著提升了文化产品的用户黏性与商业价值,还促使“文化服务”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让消费者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创作者与深度体验者。此外,随着平台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类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文化平台正经历着进一步的分化与细分,这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个性化的选择,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5 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走向全面深度融合 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深入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面向“十五五”规划的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我们既要注重外在形态的塑造,更要重视内在精神的培育。中国文化产业将与乡村振兴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旨在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双重目标,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农业农村部将携手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机构,持续组织各类高品质的乡村文体活动。通过引入现代商业模式,生动讲述乡村故事,提振乡村文化经济,确保文化惠民政策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全国各地,使城乡人民都能享受到更加充实、丰富、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乡村将因地制宜地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特别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加强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让乡村保持其原有的本真风貌;同时,通过创意手段激活乡村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鼓励特色鲜明的中国式乡村积极申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度融合,不仅将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将日益成为推动当代中国乡村实现美丽“蝶变”的新动力。 06 数字治理体系完善 助推文化产业有序高效发展 数字治理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数字化手段,可实现对文化产业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进行优化,更加便捷地获取创新资源,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近年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家科技企业推出了全国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治理手段实现对文化资源的精准分类、整合与共享。通过建设全国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可以对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精准分类和高效整合,并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整合不仅降低了重复开发的成本,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数据支撑。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能够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精准发力,解决区域文化利用不足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企业也可以通过分析文化消费趋势,精准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业的精准化发展。在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推动下,未来文化产业数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涌现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7 数实融合提升文化遗 产展示水平与保护利用成效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思维的融入,数实融合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启新篇章,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数字技术与实体文化遗产的融合(数实融合)正成为推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力量。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文化遗产的数字形式展示成为可能。如“数字敦煌”通过高精度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全球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欣赏到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数字中轴”项目,则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化呈现,使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得以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趣味性、体验感和沉浸感,并据此让广大受众能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近距离地观赏和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建模、数字存档和虚拟修复,我们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精准保护和科学管理。如利用AI技术对文物状态、空气环境、物理结构、古建病害等展开高效监测和动态分析,并为既有破损提供科学性、系统性的修复方案。这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文化遗产的损坏和遗失,还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08 “引培用”人才机制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培用”人才机制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正逐步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引进、全面培养及高效利用人才资源,为文化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2024年,各级政府在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多地出台了针对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顶尖文创人才回归或加盟。 预计2025年,政府在文化产业人才方面的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加大,包括出台更多针对高端人才的激励措施、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等,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随着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文化产业也将更加注重人才的跨界融合和创新能力。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将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推动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向多元化、高层次升级。同时,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预计企业将会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如股权激励、项目承包等,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并与政府一道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09 国际文化合作与全球艺术传播 彰显大国风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释放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坚定决心。文化强国战略犹如气势恢宏的大写意,而中华文化的精准化国际传播则是其传神写照的工笔画。持续深入推动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中外文明的深度交流与互鉴。中国文化企业应深刻洞察全球受众的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应用和新场景,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化出海模式。例如,加强与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交流与合作创研,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并拓宽中国文化艺术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渠道。2024年,保利文化与美高梅签署的《文化艺术项目总体合作协议书》以及双方联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同年,中意两国迎来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的重要时刻,同时也恰逢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此外,中法两国也庆祝了建交60周年,双方共同举办了中法文化旅游年,使得中意、中法的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未来,中国将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旅游企业、艺术节展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策划并实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项目,积极探索“文化+”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推动中国文化产业与全球各类产业的融合创新,实现多方共赢,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 10 文化消费升级带动创意产业品质优化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消费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提档升级,这一趋势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生活,也深刻影响了创意产业的品质优化。2024年,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持续增强,推动了创意产业在设计创新、技术融合、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全面提升。2025年,随着消费者偏好的进一步细分,文化消费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兴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将更加丰富多样,满足消费者更加精细化的需求。其次,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文化消费将更加注重体验性和互动性,意味着将有更多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文化消费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沉浸式、全景式的文化体验。再次,在品牌塑造和文化传承方面,也有越来越多创意产业企业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同时,政府和企业将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系列变革下,文化消费与创意产业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如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进而促使新的业态和模式将不断涌现,诸如数字文化旅游产品、在线艺术教育平台等将成为市场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