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沉浸研究视角下2025央视春晚的科技重构与文明共融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5-02-05 16:17
沉浸城市

编者按

Editorial Note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革。从传统的静态保护到现代的动态传播,非遗正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2025年央视春晚以独特的创意和与时俱进的技术协进,成功地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表演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从总台与四个分会场的联动,到非遗春节的首次亮相,再到凤凰传奇的《栋梁》舞台,无不展现出科技与文明的交融,以及非遗的现代转化。这些创新性的尝试不仅丰富了春晚的内容,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试从沉浸研究视角,通过对2025年央视春晚的深度解析,探讨非遗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转化路径,以及这种转化在促进文明共融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在科技的推动下,非遗将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从而激发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01

科技赋能与文化沉浸:重构传统节庆的感官维度

2025年央视春晚作为中国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的首次文化展演,以“思想+艺术+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共生场域。通过XR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春晚舞台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古建筑群通过大场景扫描与三维建模实现无限延展的虚拟空间,演员与数字分身的实时互动则创造出“跨次元”的叙事张力。这种技术赋能让传统建筑美学(如榫卯结构、祈年殿)以动态化、沉浸化的方式呈现,使观众在虚实交错的视觉奇观中感知“建筑可阅读”的文化深意。

更值得关注的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例如由张艺谋‌导演的《秧BOT》节目,16个‌宇树科技H1机器人‌和16位‌新疆艺术学院舞蹈演员同台表演‌,历时3个月排练,展示了机器人与舞蹈演员的默契配合。这些机器人身着传统服饰,动作灵活,展现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通过AI算法和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高难度动作,还能与真人演员无缝配合,呈现出一场充满活力的视觉盛宴。这种创新表演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也让科技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推动力。而通过动态化算法,古籍、古画中的人物被赋予“生命”,也在歌舞节目中跃然舞台,打破了传统保护的桎梏。例如《栋梁》节目以梁思成手稿为蓝本生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史诗。这种技术路径不仅解决了非遗传承中“活化难”的问题,更以“算法想象力”拓展了文化表达的边界,形成“传统基因+数字突变”的文化新质生产力。

(图片:央视春晚标识 | 来源:网络公开)

02

非遗的现代转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播

长期以来,非遗的保护更多停留在博物馆、档案馆等静态形式中,将其视为需要“封存”的文化标本。这种保护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非遗的消亡,但也导致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脱节,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非遗的本质在于“活态传承”,它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动态的文化实践。只有让非遗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延续。2025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将非遗元素从博物馆式的陈列转向参与式体验。例如,非遗技艺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追踪系统与演员动作实时绑定:舞者佩戴智能信标装置触发虚拟特效,使传统舞蹈与数字艺术形成有机互动,实现“身体即媒介”的文化转译。这种技术介入不仅增强了表演的视觉冲击力,更通过“技术祛魅”消解了非遗的陌生感,使其成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当代文化符号。

科技的进步为非遗的传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2025年春晚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机等前沿技术,将非遗元素转化为更具观赏性和互动性的艺术形式,实现了非遗传播的“动态化”突破。例如,峰飞航空的eVTOL飞行器在舞台上的飞行表演,将非遗元素与空中视觉艺术相结合,展现了科技赋能非遗的无限可能。这些创新实践表明,非遗的传播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形式,而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动态化、场景化的表达。在传播策略上,春晚创新性地推出无障碍转播版本: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融入舞台场景,AI语音实时生成字幕,音频解读则为视障观众构建“声音博物馆”。这一设计超越了单纯的技术适配,以“包容性科技伦理”重构了文化共享的公共性,使非遗传播从“精英叙事”转向“全民共情”。

(图片:2025央视春晚舞台 | 来源:网络公开)

03

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构建全球春节文化共同体

春节的现代转化不仅是国内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2025年春晚通过国际化表达,让非遗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文明共融的桥梁。在春晚的主标识设计中,“巳巳如意纹”就巧妙地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出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这种设计不仅让国内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国际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而春晚的科技化表达更成为国际传播的“软基建”。通过8K超高清直播+三维菁彩声的全球覆盖,春晚以“像素级文化输出”传递细节之美——树叶脉络的清晰度、传统乐器的空间声场,均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精微之处的媒介。而分布式精准扩声技术与裸眼3D投影的应用,则将“如意”舞台转化为跨文化理解的通用符号,使海外观众在技术共情中解码春节文化的深层意涵。

分会场设计则凸显文旅融合的战略视野:重庆的山水立体投影、拉萨的藏式建筑光影秀、无锡的江南园林数字孪生,通过地域文化IP的科技化呈现,构建了“一城一景一精神”的文化旅游导览图。这种“虚实文旅”模式不仅强化了本土文化认同,更通过全球直播吸引“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后潜在的国际游客,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图片: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 | 来源:网络公开)

04

融媒体生态与参与式文化:重构春晚的传播范式

春晚的传播创新体现在“用户主权”思维的深化。竖屏多视角系统通过30台相机阵列捕捉舞台细节,结合AI算法生成3D点云模型,使观众可自由选择“天空视角”“后台花絮”等观看模式,形成“我的春晚我做主”的个性化体验。而央视频一键投屏功能则将家庭场景转化为“微型影院”,通过技术赋权让观众从被动接收者变为空间策展人。

此外,春晚还通过短视频传播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例如,传统文化创作者“南翔”通过短视频记录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些文化瑰宝。这种动态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非遗的受众群体,也为非遗春节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春晚通过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与社交媒体联动,激发用户二次创作:AI生成的古风虚拟背景、演员动态表情包等衍生内容,在抖音、B站等平台形成“文化裂变”,使春晚从“年度事件”升级为“长效文化IP”。这种“技术+社交”的传播闭环,正重塑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

(图片:央视春晚彩排 | 来源:网络公开)

编者后记

Editor's Afterword

非遗元年的春晚启示录

非遗与春节的现代转化是一个永续的过程,需要在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2025年春晚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为非遗与春节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播,非遗不再是被“封存”的文化符号,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态载体。

2025年央视春晚以科技为杠杆,撬动了文化传承、国际传播与产业创新的多重目标。它进一步让我们看到:非遗保护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技术重构实现“传统的时尚化与现代化”;文化传播亦非单向输出,而是借助融媒体生态构建“共创共享”的全球对话场。这场科技与文化的共谋,不仅为春节非遗注入了新质生命力,更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提供了“中国范式”。未来的文化实践,或将在“敬畏传统”与“颠覆创新”的张力中,持续探索文明存续的第三种可能。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